可再生资源社会实践(再生资源回收社会实践报告)

2023-06-01 11:17:30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可再生资源社会实践(再生资源回收社会实践报告)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再生资源社会实践(再生资源回收

最近很多人关心可再生资源社会实践(再生资源回收社会实践报告)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再生资源社会实践(再生资源回收社会实践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前言

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甚至倒逼着教学改革,但教学传统是教学的根基所在,如何理性地看待教学传统,怎样传承和发展教学传统是教学改革必然遭遇的问题。可以说,教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代的教学虽有差异,但都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人类实践活动无法逃避的现实境遇。教学自产生以来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教学传统。

任何时代的教学都会遭遇教学传统的纠缠,无论人们对教学传统采取拥抱还是拒斥的态度,教学都处于教学传统之中。教学传统本身复杂而深沉,具有不同的面孔,先在地规定了教学的基本视野,构成了教学的背景和前提。不仅如此,教学传统的这种先在性还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储蓄教学传统,它本身也是一种传统。凡是人能意识到的教学传统,很大程度上都是语言传递给人的,人在语言中已经不自觉地成为教学历史与传统的一部分,同时人又在语言中不自觉地延续着教学传统。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学天然地被特定的教学传统所包围和占有,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有限存在。

这样看来,教学传统就不仅仅是教学的“过去”,而是那些一直影响和支配教学现在的教学过去,是传承到现在的“活着的”教学过去。由于教学现在是教学未来的过去,教学传统也可以理解为连接教学过去、教学现在与教学未来的一种纽带,一种不断延伸的教学历史连续性。

教学传统源于教学过去,教学过去延续流传到现在的东西有很多,不仅包括各种实体性的教学物质存在,而且包括制度性的和观念性的教学存在。相对于实体性的教学物质存在和制度性的教学过去,观念性的教学存在是教学过去的命脉所在。

没有某种教学观念的贯穿和渗透,教学实体性的物质存在和制度性的教学过去最多只是一种僵死的古董,一种既定的事实,而且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中型构起来的。一般说来,教学传统更多的应该是指从教学过去延传到现在的观念性教学存在。因而,教学传统也可以称为教学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教学的价值观念传统。

这并不是说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教学观念,而是说只有教学的观念性存在才有可能不断地被内化为规范和支配教学现在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甚至成为教学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教学传统的这种代代相传并不必然是强制性的、规范性的。教学传统是教学的一种惯性力量,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说是顽固性,因之也就相应地具有了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之所以难以确立和扎根,很多情况下并不在于该教学观念本身,而恰恰在于教学传统对它的抗拒。

尽管如此,教学传统也不能被视为一种只是存在于过去的教学历史现象,而应该被当作一个不断被理解和诠释的教学历史过程,它同时兼具历史传承性和后世创造性。教学传统的历史传承性确保了教学历史的连续性,没有历史传承性的教学过去称不上教学传统。

教学传统的后世创造性意味着教学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它在不断吐故纳新中充实和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变化和生成。如此,教学的过去就成为一种活着的教学过去,是教学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其得以活着的教学过去,其存在形态被结合到一种新的、包括它自己的教学观念的发展和批判在内的脉络之中。

于是,教学的过去便寓于教学的现在之中,而教学的现在都有自己的教学过去。教学传统虽然不可或缺,但它决非完美,随着时代变迁,面临新的教学挑战,人们便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新的可能性,从而唤起改进它的愿望。这样一来,同样的教学传统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具有不同的意义,发挥出不同的功能。

也正因如此,教学理解甚至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而应被视为一种置身于教学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教学过去与现在得以中介和交会。在这种意义上,教学传统就不仅仅是人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人们把它创制出来的,因为人们在理解教学传统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规定了教学传统。教

学传统与现实教学之间并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它就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教学传统的流动性赋予了教学以生命活力,为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不断被优化便成为教学传统存在的一种方式。教学传统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特别是当代人的教学实践。“传统依靠自身是不能自我再生或自我完善的。

只有活着的、求知的和有欲求的人类才能制定、重新制定和更改传统。”人从来都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在现实处境中不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人。

因此,发现教学传统并发挥教学传统的作用只能以当代人的教学实践为坐标,而不能囿于既往的教学过去,厚古薄今,发思古之幽情。“历史学家既不是爱过去,也不是从过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作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传承和发展教学传统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实际上,不论对教学传统是否有清醒的认识,每一代人都身处教学传统之中,也都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消化自己的教学传统,并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教学境遇筛选和改造自己的教学传统,塑造新的教学传统。不经历这样的互动过程,教学传统就不可能“活着”,谈不上传承,更不可能有发展。

教学传统是人创造的,同时它又形塑着人。因而,人的教学始终都背负着教学传统,也在反叛着教学传统,教学的传统与反传统构成了教学无法根除的二重性。教学的反传统性对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教学不再受制于教学传统的束缚和禁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

教学的传统与反传统既是对立的、冲突的,又是一致的、互补的,这既是教学的现实境遇,也是教学常常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难题的重要原因,尤其在社会流变加剧的时代。

赫舍尔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则是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尽管对教学传统的继承和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个人的意志和需要,但在总体上还是受整个教学历史发展进程的限定和操控。

“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意识形态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任何教学难题的破解既不能采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依凭个人的教学偏好,而必须连接教学的过去与现在,将教学个别性提升到教学普遍性的高度,去除教学的任意、偶然和盲目。这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对待教学传统,并将教学传统作为破解教学难题的一种资源和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