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看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可再生资源)

2022-12-10 10:17:38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从法律角度看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可再生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从法律角度看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可再生

最近很多人关心从法律角度看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可再生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从法律角度看可再生资源(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引言

由于“增长癖”的经济思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自然的干涉程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自然也会经常遭到自然的报复,很多国家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威胁。

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全局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从“安全”的角度,对传统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了剖析,运用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理论研究成果,并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等问题,给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二、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的冲击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为基础的闭环流动经济,其实质是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为特点,将经济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反馈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但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废物再利用,它更注重将3 R原理应用于资源的节约和降低废物的产生。

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消费有机结合,注重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反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先污染后治理”,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

20世纪90年代,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人们从经济活动中寻找的一条超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传统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与信仰就是对“理性经济人”的抽象与假设。“经济人”指的是“会计算、会创造、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人,它包含了“理性人”的“最大利益”。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生态经济,即经济、社会系统是自然界的有机部分,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的界限,也不能违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

显然,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主体在获取资源过程中的不可持续的行为,从而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当涉及到代际利益的问题时,“理性经济人”假设自身的致命缺陷更加明显,由于不注重同一世代的社会利益,就不可能顾及后代的利益。

循环经济中的“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其前提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进入了法治文明的时代,生产行为已成为法律制度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法律制度对于非循环的社会体制的认同,成为了推进循环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法治创新,循环经济的社会建设将会加大社会成本的突破,为非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机会成本,这使得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只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很难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普及。

探索循环经济的成功之处,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通过法治的方式,提高全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并在强有力的手段上推进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

在微观的经济模型中,生产者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上,而在缺乏法制的约束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只是一种道德自律,而这种自律甚至会增加其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社会代价。

三、安全约束下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其立法支撑

循环社会需要确保环境发展高于经济发展,而不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国家对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调控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具有普遍性的。

在制定循环社会政策的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要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宣传法律,使社会和企业都有建立一个循环型社会的意识,并自觉地利用社会资源,保护环境,并互相监督。

“安全发展观”最重要的创新在于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几个主要问题,阐明了发展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根本,以区域、城乡、集体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内容,以国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途径。

因此,实施循环经济立法,应以安全发展观为指导。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从法律和法规的指导下,从强化资源利用、强化环保等方面入手,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要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面上对其法律制度进行系统性的规制,并在循环社会层面上构建区域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社会激励机制。

四、结语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要从安全角度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并在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备的、配套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特别是要尽快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立法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度、法律责任等,再分批制订相关的产业和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技术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其在我国的发展和发展,对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