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再生资源的度量理论(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2022-11-28 12:20:12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不可再生资源的度量理论(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度量理论(不可再生资

最近很多人关心不可再生资源的度量理论(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度量理论(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摘要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整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循环经济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核不清晰,理论边界不清,理论研究陷于“漂移状态”、“破碎困境”;

②循环经济中的资源效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循环经济则是以资源效率为目标,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

③“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它的外延是“社会”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我国将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关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然而,目前关于循环经济的各种理论研究仍然是零散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分析框架。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概况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在“太空船经济”中萌发的。循环经济思想在20世纪末被中国学界系统地引进,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范围也从废品回收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

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工业共生的基础上,着重于“技术”和“政策”,在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循环经济是以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从这个基本特点出发,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回收利用。然而,现有的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至少有十余种,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也就意味着,学界对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含义的认识并不一致。

事实上,资源-产物-废弃物-资源-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可再生---的基本差别只在于“废物”概念的差异。

资源-产品-可再利用的循环模型,其核心是将“废物”视为“资源”,并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在此假设下,“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型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的“资源-产品”的线性模型,而“资源-产品”则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型仍然是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的。因为将“废物”作为“资源”用于生产和消费,必然要有一定的费用,所以将其成本与收益纳入到经济模式中,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第一要务。

以上分析显示,物料回收模型实质上只处理“废物”,与传统的直线型经济模型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假设废弃物处理已完成后所设想的一种经济形式。

因此,“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不能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循环经济理论中,既要兼顾个体的经济行为,又要从系统的总体节约角度来衡量,又要避免重复交易,避免重复交易,避免生产过剩和过量消费,这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已有文献认为,外部性和公共地的悲剧治理是循环经济的实质,但其实质却不是这样。

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循环经济起源于“太空经济”,二者的起点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消极的管理,后者则侧重于积极的反应,这些都反映在经济发展的决策中。

三、循环经济的外延

从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资源效率是循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中的资源效用应该是一种比较的价值。由于技术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在开发环境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差异。因此,循环经济重视三个价值的综合体现,而非生态经济的同时兼顾。这就是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不同之处。

首先,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制在短期内很难发生变化。

即,在短期内,必须用 GDP来计量资源的效用,这就使得对环境和社会的价值的测量变得很困难。

但是,尽管当前很难直接测量环境与社会价值,通过比较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效用,可以得出“差距”,“差距”是指某一类资源的效用有可能被提高。相对于生态经济所提倡的单一的资源效用衡量,对不同经济主体的资源效用进行比较,更具有可操作性。

“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它的外延是“社会”、“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联系。

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与优化配置,其研究领域涵盖了资源节约与社会公平、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的许多局限在于理性的抉择或经营决策模式(以边际分析为中心);

比如,诸如气候变化这样的生态问题并非普通的局部“外部性”,“外部性”的根源和影响是全球的,一些则是长期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因此,用“外部性”的经济分析方法将其内在化,不能满足上述挑战。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本文的全面分析,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正处于“漂移状态”,并处于“破碎困境”;

第二,我国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废弃物资源化机制,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经济主体在“制造废物”与“利用废物”的抉择上出现了分歧。

第三,循环经济理论中的资源效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循环经济的研究必须遵循资源效率最大化与优化配置。

第四,经济发展规模的合理控制,技术创新和体制设计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策略。

第五,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计量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要使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对废弃物的形成机理的探讨;

②因商品交易频繁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与治理;

③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耗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和治理对策;

④对资源效用的度量、数学表达和系统设计的探讨;

⑤对物质效能进行量化计算的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