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再生资源总部(西昌积微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2023-07-10 13:17:16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西昌再生资源总部(西昌积微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西昌再生资源总部(西昌积微再生资源

最近很多人关心西昌再生资源总部(西昌积微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西昌再生资源总部(西昌积微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作为成都本土发展壮大的新经济企业——成都积微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积微物联”)打造的再生资源处置一站式服务平台——积微循环,不断筑牢新发展理念的根基,借助新技术优势,不断创新发展,业务量持续攀升。今年1-5月,各项业务快速增长,平台成交额突破13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18%;总成交量创45.25万吨新高,同比增长191%。

废钢回收、分类、交易、仓储、物流等一体化服务。

废钢基地助推循环生态圈建设

积微循环秉承“物尽其用 用其不尽”的理念,线上应用新技术,打通信息孤岛,联通多个系统,实现再生资源更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废旧资源信息化管控水平;线下将建设废钢基地作为服务延伸和业务推进的重要支撑,不断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加快项目推进。

为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加大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以废钢回收、分类、交易、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集散中心,经各方高效协同,总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西昌废钢基地于2020年10月成功落地。经过半年的运营,西昌废钢基地供货量从最初的每月2000吨增加到了1万余吨,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供货品种不断丰富,从最初单一提供剪切废钢,到相继增加了刨花压块、钢筋颗粒、废钢压块等市场主流料型,还可对外提供加工服务。这标志着积微物联再生资源处置的线下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今年6月18日,积微物联、西昌钒钛园区管委会、西昌市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三方签约,标志着积微物联再生钢铁资源项目正式落地西昌。根据协议,积微循环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引入现代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这不仅有利于为各大钢厂提供优质、稳定的废钢资源,更有助于推进标准化的生产加工,积极构建和完善循环商业生态,实现废钢资源在区域和平台的聚集,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

“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业务需要,陆续落地更多的废钢基地,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高效、更近距离的再生资源处置服务。积微物联也将探索在西南地区全面复制推广该模式,以积极拓展资源,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客户,努力做强做大再生资源产业。”积微循环负责人说道。

资源覆盖大幅拓宽

今年3月,积微循环以新项目为突破口,顺利启动了钛材加工的新业务。今年以来,积微循环不断加大资源开拓力度,丰富资源品类,全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安全、透明的再生资源处置方案。目前,积微循环平台已成功上线刚玉渣、钛材、铝锌渣、报废资产、铂金丝、铂金坩埚、芯棒等稀有资源,实现平台7个大类、32个小类、近7000种的资源覆盖。

此外,积微循环还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精准分析当前市场形势及客户需求,科学预判市场趋势,合理制定交易底价,灵活调整线上交易资源的数量、类别,实时响应市场走势,线上交易成交率逐步提高。截至5月底,共发布资源646个,同比增长7%;其中成交资源474个,同比增长18%。

据介绍,积微循环平台致力于打造分级利用、终端地推、在线交易、大数据分析和运用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合作客户已超3300家。

提升再生资源信息化管控水平

在交易、装车、计量、出门、结算、运输、卸车等流程中,因再生资源多、杂等特殊性,往往涉及多个审核环节、多张数据报表等,业务流程非常繁琐。“只有应用新技术,才能打通信息孤岛,联通多个系统,实现再生资源由粗放管理转为精细化管理,提升再生资源信息化管控水平,为客户带去全新的体验,这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积微循环负责人介绍。

为此,经过多轮设计方案的讨论和修编后逐步实施,积微物联全新推出了攀钢钒废旧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装车、运输、计量、出门、跨厂区运输、二次计量、卸车等全流程管理,不用再一项一项地办单,直接通过线上就能办结,省时省力省成本。同时,多张管理报表直接在系统呈现,让业务数据一目了然,解放人工,提升工作准确率及效率。

“废旧系统”消除了信息孤岛,联通了攀钢整体产销系统、物资计量系统、电子出门系统、积微运网、积微循环等系统的数据交互与共享,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交互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再生资源信息化管控水平。该系统上线至今,已帮助攀钢钒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累计完成业务量超过500万吨。

下一步,作为链接上下游企业的终端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在产业链中进行线上资源流转,解决终端信息壁垒,让再生资源的交易更快、更准、更优,让客户在平台上体验到更高效、更精准、更贴心的再生资源处置一站式、一体化的极致服务。抓住机遇、强化创新的积微循环将按照“一总部、多基地、线上线下联动”的战略布局,积极引入现代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建立引领再生资源行业的“OMO”商业模式,力争成为大西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标杆和典范。(蒋燕)

本文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