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补偿机制能拯救生物多样性吗?,大家是否对补偿机制能拯救生物多样性吗?感兴趣呢。
全球实施补偿政策的情况。GIBOP制图(蓝色为未制定补偿机制(政策)的区域,绿色为将补偿作为选择探索的区域,橘色为实施自愿补偿机制的区域 ,红色为有监管要求实施补偿的区域,灰色为暂无数据区域)
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能缓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吗?或者更直白地说,人类发展所破坏的自然栖息地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能够通过在另一处相似环境进行造林等,得到弥补(抵消或中和)吗?
8月13日,肯特大学杜雷尔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索弗斯?祖?厄姆加森和肯特大学自然保护科学讲师约瑟夫?威廉?布尔在《世界经济论坛》网站上发表文章,通过研究案例,提出了补偿政策的重要性及其限制,并强调,对于人类发展和民生福祉所进行的开发,人们必须为开发所造成的自然损失提供补偿,以缓解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两位作者列举了3个案例:在瑞典北部的森林中,建设一条铁路要穿过候鸟保护栖息地,因此人们在附近为鸟类建立了新的季节性湿地。在乌干达南部,一座巨大的水力发电大坝淹没了大片热带森林,因此人们恢复了附近退化的森林并将这些森林建设成保护区。在里海偏远的荒野海岸,一个战略港口可能会扰乱并威胁海豹,为了确保这些哺乳动物安全并让它们有足够的栖息地,人们将整个岛屿开辟成海豹保护区。
所有这些由规划者和开发人员建设的项目,都是生物多样性补偿(中和)的例子。但是,这种补偿确实行之有效吗?能够真正抵消新建基础设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全面伤害吗?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
补偿的想法很简单:通过在其他地方造林和恢复退化土地,来充分补偿(抵消或中和)新发展所造成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损害。从理论看,这应该是保护的最后一招,只有在所有努力都用过后才使用的减少或补救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丧失的手段。
补偿的目标是从整体上确保生物多样性不会比开发前更糟糕,也就是所谓的“无净损失”政策或机制。在实践中,补偿的形式往往是恢复或保护其他地方的生境,这些生境与开发活动所破坏的生境类似。
生物多样性补偿并非只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技术性问题,生物多样性补偿实际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并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2018年,肯特大学自然保护科学讲师约瑟夫?威廉?布尔领导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生物多样性补偿执行情况的全球评估,其结果令人震惊。研究发现,在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管理下的保护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由于难以获得数据,这一数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当于孟加拉国的面积。研究还发现,大多数补偿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而确定的,而且大多数补偿是补偿森林生态区域受到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因为需要补偿的根本原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迅速扩大,因此补偿机制的实施区域将会继续增长。据最新数据,108个国家已经有或正在制定生物多样性补偿政策。
生物多样性补偿是否有效
鉴于补偿正在成为减轻人类日益增加的对生态系统压力的一个关键工具,人们有什么证据表明补偿机制确实有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索弗斯?祖?厄姆、约瑟夫?威廉?布尔和肯特大学的同事研究了世界各地补偿和零净损失政策(机制)的实际结果。他们观察了从横跨北美河流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到欧洲潮汐泥滩和池塘,再到澳大利亚森林的各种案例,并在《保护通讯》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后,大约有1/3的案例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中和(零净损失)。然而,机制实施比较成功的案例多发生在池塘、沼泽或溪流等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在森林系统中应用补偿措施可以成功地实现生物多样性零净损失。但早些时候,全球2/3的补偿都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实施的。研究也表明,在丰富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补偿并进行监测,就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如果皆伐了林地,那么即使实施补偿(所谓的“避免损失”的补偿)措施,也不可能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零净损失。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大多数“零净损失”的评估,其实主要评估的是生境面积,也就是说,破坏了一定面积的森林或湿地生态系统后,在另一处建立相同面积的森林或湿地。
从生态角度看,这只是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因为它并没有区分生境中生物多样性的丰度和质量。因此,关于“零净损失”政策的“真”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抵消成果信息,目前仍然欠缺。
补偿机制的未来发展
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重审瑞典的铁路、乌干达的水坝和哈萨克斯坦的港口3个案例,有两点非常清楚。第一,生物多样性零净损失的相关政策所带来的生态效果可能变化很大。第二,许多发展对人类及其福祉至关重要,不得不进行,但由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下降,人们必须为生物多样性丧失付出代价――提供补偿。
由于全球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迅速增加,人们正在寻求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可实施性增强,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零净损失”政策或“避免损失”的补偿政策)在缓解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补偿要取得实效还面临重重困难。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