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逃离塑料海洋,我们打算开启新的“破塑”航程,大家是否对逃离塑料海洋,我们打算开启新的“破塑”航程感兴趣呢。
面对即将到来的波涛汹涌的“双11”,你的购物车里此时是不是已经加满了“宝贝”,定金也预付了一波呐~今年正值“双11”十周年,各大电商更是加足了宣传的马力,力求再创“佳绩”。
然而巨大的交易额背后,电商快递所产生的海量塑料垃圾带来的环境威胁也在同步攀升。绿色和平将和大连海事大学合作,针对电商/外卖行业的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和消费者态度调研,共同探讨一次性塑料减量化,推进塑料垃圾源头解决方案。
#摆脱塑缚# 绿色和平在菲律宾进行的海滩垃圾清理及品牌统计 Jilson Tiu / Greenpeace
被你抛弃的快递包装,其实一直不曾远离,它们换了个马甲又回到了你的……身体里
最新的科学研究随机抽样了全球39个不同的食盐品牌,其中超过90%的食盐品牌被发现含有微塑料,而其含量最多的是来自亚洲的海盐。此外,研究人员开展的小型试点研究也在人类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塑料垃圾不仅开始为餐桌代“盐”,还以不同的方式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在商业产品中发现的微塑料颗粒Fred Dott / Greenpeace
除了日常的生活垃圾,因电商、外卖等行业的迅速增长而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更是让塑料污染问题雪上加霜。
仅在去年,“双11”当天的成交额就达到了1682亿元,支付达14.8亿笔。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7年“双11”期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超过15亿件,如果把这些包装盒/袋连起来,足以绕地球七圈半。
据测算,2017年全国400.6亿件快递产生约800万吨废弃物,其中包装物的总体回收率不到20%,超过80%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会进入社会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被焚烧或填埋,同时大量失控的一次性塑料垃圾通过河流等途径进入海洋。
图为一次性塑料垃圾从开放式填埋场被吹到了河边,形成的垃圾带。Wolf Wichmann / Greenpeace
德国亥姆霍茨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表明,90%的海洋塑料垃圾来自于世界的十条河流。各种塑料制品最终破碎分解成直径微小的塑料颗粒,成为“海洋中的PM2.5”,通过大洋环流流向全球各个角落,最终通过食物链回到人类餐桌,进入我们的身体。万万没想到,收到的快递包装居然会以这种方式回到我们的肚子里!
在香港野生黄头乌鱼里发现的微塑料 Greenpeace
逃离“塑料海洋”无所不在的包围,我们应该怎么办?
近年来,塑料垃圾问题在全球日益凸显。在中国,“限塑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已经实施十年了,公众对塑料污染有了基础的了解。
但是超市、餐饮行业、集贸市场等场所提供塑料袋的现象仍然普遍,与此同时,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快递包装的消耗量又在快速上升。
“双11”期间的某快递分拣中心,塑料包装堆积成山(图片来源:图虫网)
科技界试图推出可降解塑料等方案来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但目前以聚乳酸(PLA)为主流的可降解塑料技术无法像宣传的那样,在使用塑料制品被后抛弃后即可在自然界自然降解。相反,以聚乳酸(PLA)为主流的可降解技术降解需要至少50度高温和一定的湿度作为前提条件,才有可能慢慢地降解,这些前提条件在自然环境里基本无法达到。
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等商业公司和机构也开始探索将建全塑料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系统作为首要的解决方案。开发可回收的快递盒、共享包装箱,探索建立快递行业“逆向物流”机制,鼓励快递公司寄送快递的同时回收包装物,促进包装物重复利用及废弃物回收处置。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塑料垃圾的环境影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快递包装的回收循环利用总体上的推进工作仍比较滞后,仅仅推动回收利用不能有效地解决日益增长的塑料带来的环境生态的压力。
要真正彻底解决塑料垃圾的问题,政府、企业责任和个人行为的改变都十分重要。我们迫切地需要重新思考制造、使用和再利用一次性塑料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的产生。
人们不仅需要减少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产品的消费,企业更需要对他们生产的塑料的环境足迹负责,例如电商和外卖公司应该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全生命周期承担相应环境成本,而不是由市政、消费者和地球环境来买单。
#摆脱塑缚# 绿色和平东南亚办公室在泰国Wonnapa海滩用捡拾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摆出的口号 Chanklang Kanthong / Greenpeace
源头减塑,我们和大连海事大学即将打造崭新“破塑船”
为了刺激新的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的产生,绿色和平将和大连海事大学合作,对电商/外卖行业的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进行调研;为一次性塑料减量化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为期一年的探索与合作可能只是减塑破冰的一个积极的尝试,但是我们希望通过了解消费者对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习惯,追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命周期,能够让企业和消费者意识到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和“减塑”的紧迫性,从而推动行业内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公众消费转型。
塑料源头减量,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道。
此项目已在辽宁取得临时活动备案
(编辑: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