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树木是可再生资源吗(树木是不是可再生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树木是可再生资源吗(树木是不是可再生资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今天(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这是一个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重要性的节日。
为什么只有“植树节”没有“植草节”或者“种花节”?植树造林要避免什么误区?城市道路中间的大树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能砍伐?
为什么有“植树节”却没有“植草节”和“种花节”?
植树节设立于1928年,当时公众对于生态系统的认知尚处于初步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大型生物,认为生物的个头越大,在生态系统里的重要性越强,因此也认为种的树越多生态环境就越好。但随着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中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有很多草本植物,藻类生物,它们同样充当着重要角色。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史军表示,虽然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加深,认识到任何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都是独特且重要的,但“植树节”节日名称早已确定且深入人心,如今也不必特意进行更改。
早年我国植树的目标也与现今不同。20多年前,人们种树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木材,将树木用作生产原料。但随着公众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种树获取经济价值的观念逐渐转变。如今,在建设防护林体系时会着重考虑当地的生态效益,尽可能恢复当地原有的植被系统。乡土植物就成为了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乡土植物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化,更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例如,在宁夏的沙坡头,人们不追求郁郁葱葱的森林,而选择种植了灌木类植物,灌木可以减慢风速,同时灌木间存在的藻类生物会形成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有效治沙。
植树造林有哪些误区?
史军表示,植物最终的成长状态和一个地区的生态恢复情况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试图按照人的主观想法,一味考虑美观度,从而忽视当地的客观自然条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是植树造林工程中容易存在的一个误区。
植树造林要面临水分、温度、土壤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制定植树造林的方案时要考虑清楚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最适合某一区域的植树方案,同时使用先进技术推动植树造林工作更高效地进行。
育种方面,可以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筛选出苗木里重要的亲本,将它们进行杂交后,再筛选出里面最优秀的组合,甚至运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基因的效能。
种植方面,飞播造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在实际造林过程中,也会添加一些新的物质,例如凝胶,为树苗补充水分,提升造林成活率。
城市道路中间“挡道”的大树能不能移走?
史军表示,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道路中间古老的大树与故宫一样具有极高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树木从成长到真正成熟能够为人类所用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比如被用作修建故宫柱子的金丝楠木,至少需要生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真正成熟,极具价值,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古树不但有利于植物学研究,对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古老树木见证了它们生长区域从古至今的历史变化。我们通过古树可以研究当时的人是如何种树的,他们对树持有什么看法,甚至可以研究出当年古树生长区域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因此,我们要注重对植物的保护,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不要随意攀折、采挖野生植物,将它们放在最天然的状态下进行观赏;要节约资源,节约一张纸可能就会保护一棵树。史军表示,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未来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仍旧是人类需要找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与生态系统、与地球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
监制:郭静
记者:富赜 刘飞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