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上海闵行再生资源项目(上海闵行再生资源项目招标)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上海闵行再生资源项目(上海闵行再生资源项目招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一年的装修垃圾产生量约有500万吨,如果按照1立方米重0.4吨计算,地上堆20米、地下埋10米,将至少占用7个虹口足球场。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高效的收运处置闭环,就可能有“垃圾围城”的风险。
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要辟出大规模的垃圾处置场所并不容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让垃圾处置的效率最大化,同时兼顾环保和再生产品的出路,是考验城市管理者能力水平的一道难题。
至少85%的垃圾变废为宝
11月30日,闵行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启动带料试运行,其装修及拆除垃圾设计处置能力达70万吨/年,与之对应的相关配套占地面积仅24亩,被业内人士称作上海目前集约化程度最高的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明年正式运营后,该项目可满足长宁、徐汇、闵行等区部分街镇产生的装修垃圾消纳需求。经过该项目处置的装修垃圾和拆除垃圾,有85%以上和95%以上可以变废为宝。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运输车将拆除垃圾卸在了处置厂内的卸料区,一辆抓斗车随即跟进,将“石块”送入传送口,通过传送带送往高处进行破碎、筛分。
“如果一眼望去,看到的是石块,说明比较纯净,源头分类有成效。”闵行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装修和拆除垃圾目前在闵行区的收运处置主要有3道环节:社区的建筑装修垃圾临时堆点,街镇的建筑装修垃圾中转场站,以及即将投入运营的这个处置项目。
在前两道环节,装修和拆除垃圾已经有过一到两次的“粗分”,分拣出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台盆、沙发、床垫等)、危险废弃物(荧光灯、油漆桶等)等明显的“杂质”,为末端资源化利用项目的高效运转保驾护航。
进入处置厂后,装修和拆除垃圾将进一步“提纯”。
由磁选、涡电流分选等设备“吸”走金属,由复合分选机、高精度分选机等设备“吸”走木材、塑料、橡胶等轻物质,剩下的“石块”经过破碎,按照直径的不同分为四类:10毫米以下的骨料、10毫米至31.5毫米的骨料、31.5毫米以上的骨料,还有8毫米以下的土料。
直径小的骨料,可生产再生多孔砖、再生连锁砌块、再生灰砂砖等再生产品;直径较大的骨料,可用作回填材料、道路垫层,也可通过二次破碎成为更小的骨料;土料可用于相关工程。
“螺蛳壳里做道场”有惊喜
“本以为两年前的项目算是极致了,没想到这一次的挑战更大。”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樊建斌表示,两年前投入试运营的宝山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用26亩占地实现了30万吨/年的装修垃圾处置能力,开启了该公司在国内集约化处置建筑装修垃圾的先河,而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要用20多亩地实现70万吨/年的装修及拆除垃圾处置能力。
这意味着,更小的“螺蛳壳”要装下相当于以前两倍多的“螺蛳”。
记者注意到,华漕项目的场区为狭长型,最窄处不到60米,最宽处也不过130米,装修垃圾及拆除垃圾两条处置线将20多米高的厂房塞得满满当当,各种设备、管线、平台犬牙交错,生怕浪费一点空间。
樊建斌表示,如果把厂房视作一幢4层楼建筑,那么设计时通过错层,足足辟出了6层空间,才实现了有效空间内处置效率的最大化。
“螺蛳壳里做道场”,固然是一道难题,但攻克后,产生了不少惊喜。
首先是成本的降低。
项目设计团队表示,传统的这类处置项目,往往“摊大饼”,让流水线平铺在地面上,而为了节省空间,华漕项目的流水线都往高处走,再借重力,让经过处理的物料通过溜槽滑到地面,这样既能减少从高处连接到地面的输送带,相比传统项目至少节省一半的相关设备投入,也能节省能耗,据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省200多万元的电费。
其次是技术水平的提升。
空间有限,效率慢更占地方,倒逼项目方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处置效率。
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首次引入了国产智能分拣机器人,每小时可自动识别并分拣2000次轻物质,加以少量分拣人员辅助,实现了比以往“人海战术”更高的分拣效率。
从宝山到闵行,上海建设相关集约化项目的经验越来越成熟。目前,无锡、淮安等地的集约化装修或拆除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均借鉴了上海的经验。
前景广阔,但挑战依旧不少
“通过分类,垃圾会变得有价值,而且分得越细,价值越高。”樊建斌表示,上海数个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投产前,公司曾组织项目调研组,对上海市场进行了长达3年的“考察”。
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8年,上海年均装修垃圾产生量(申报量)的增长超过26倍;从装修垃圾的结构来说,以混凝土、石材、玻璃、陶瓷等为主的硬物质占到了85%,经过处置,它们可以成为高品质的骨料,而价值较高的金属类物质,占比也达到了1‰至2‰。
因此,投资方认为,随着装修垃圾量与质的不断提升,上海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前景广阔。
据悉,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总占地70亩,除了配置装修垃圾、拆除垃圾各一条流水线,还规划有工程泥浆、河道底泥、再生砖等三条流水线。其中,再生砖生产能力可达50万平方米/年,可就地消纳约两成运来中心处置的装修、拆除垃圾。
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鸟瞰效果图受访者提供
虽然前景广阔,但挑战依旧不少。首先是用地问题。
记者注意到,2016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垃圾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装修垃圾、拆除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能力要达到750万吨/年。
而今年公布的《上海市2021—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通过加快闵行马桥和华漕等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建设,使2023年装修垃圾和拆除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590万吨/年。
如果2023年的目标能够达成,相比早年相关方案定下的2020年目标,还少了160万吨/年。
业内人士坦言,相关项目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落地难。这些项目本就是低产出甚至零产出,加之受到环保、邻避效应等方面的限制,要在上海找到匹配场地着实不易,因此项目的集约化是主流趋势,但根本上,还需各地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效率。
宝山项目的实时监控平台
例如宝山项目,是上海首个永久性的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早在2017年就开始酝酿,规划、建设、绿化市容等部门和宝山区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解决了用地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完全依靠市场化方式来实现装修、拆除垃圾的收运和资源化利用,仍有相当大的难度。在缺乏再生产品标准、再生资源优先利用引导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下,不少资源化利用项目生产出来的原料、产品打不开销路。
樊建斌表示,华漕项目将主要依靠处置费维持正常运营,同时,运营方经过长年积累的渠道,已在外地找到不少稳定的骨料及再生砖销路,但如果上海一些工程能够就近“消化”本地产生的装修、拆除垃圾,相比外运将大幅节省能耗等成本,更加低碳,也更容易让全社会看到身边的可再生“闭环”,进一步增强全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另外,参考国外经验,明确工程中资源化利用产品的使用比例,并纳入监理范围,各地的相关项目可能会更快地迎来“春天”。
部分再生原料制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