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主题基金(再生自然资源)

2022-10-18 09:17:13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再生资源主题基金(再生自然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再生资源主题基金(再生自然资源)相关内容,希望

最近很多人关心再生资源主题基金(再生自然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再生资源主题基金(再生自然资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红周刊 | 张桔

在双碳节能成为当前发展大方向下,上市公司的ESG评级也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2023年起央企ESG报告将全面披露成为发展催化剂。但是在公募基金领域,ESG主题基金还是非主流式存在,且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红周刊》利用Wind资讯统计发现,即便将被动基金和量化基金也纳入进来,同时将AC两类份额分开来计算的话,ESG主题基金的产品数量也不到50只。特别从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来看,截至8月30日还能维持年内正收益的却寥寥无几,仅仅包括了大成ESG责任投资等5只。从主动权益类的产品来看,在包括其中的基金公司中,除去华夏、易方达、南方、大成、东方红等少数几家头部公募外,其余基本是腰部的基金公司,同时这类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中的权益部分多是MSCI中的指数。

当然不能因此抹杀产品几年一路前行所取得的成绩,毕竟这类舶来品从无到有已经值得首肯,而且2019年第一批落地的两只就来自于易方达和南方两家顶流公募。同时,浦银安盛拿出了公司的旗帜性人物杨岳斌来保驾护航ESG产品,这也让整体星光平平的这类产品舵手阵营增色不少,随着未来数量的增多,或许ESG主题基金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国投瑞银基金ESG研究小组负责人唐沐霖对《红周刊》指出,ESG基金的兴起是建立在投资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可持续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基础之上。而随着2015年178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世界能源结构从以石油为主的高污染且不可再生资源,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且可再生能源转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清洁能源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碳中和”的大方向是不可逆的,ESG基金也广泛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国内双碳政策的推进,进一步增强了ESG投资的驱动力。从自上而下的角度,ESG投资的空间是巨大的,但目前国内ESG投研的积累偏薄弱,机构需要尽快建立和储备健全的ESG投研体系,履行尽责管理义务。

而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表示,目前主被动ESG主题公募基金品种越来越多,ESG相关投资策略类型中更趋多样化,如主动型基金中除传统的绿色低碳主题型和负面筛选型,也越来越多正面筛选型、ESG整合型策略,有些也在尝试与国际市场通行的ESG策略分类标准和评估标准接轨。从资产类别来看,虽然ESG权益类基金仍占绝大多数,但也有ESG债券、绿色债券公募基金的破冰发行。

ESG主题基金在结构性行情跌倒

明星经理缺失 新锐实力派可期

ESG的浪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内地的上市公司中蔓延,但是并非任何领域都迅速开门迎接这一新生事物,例如当前内地的140来家公募基金公司。《红周刊》利用Wind资讯统计,在基金分类的纯ESG主题基金一项中,目前存续的产品只数并不多,从这些产品来自的基金公司看,粗略估算只占目前基金公司家数三分之一不到。

具体说来,剔除掉指数和量化型基金之外,内地现有的纯ESG主题基金从成立时间大致分为几个时间段:2019年时两家头部公募易方达和南方分别发行了易方达ESG责任投资和南方ESG主题,两者也成为了内地这类产品的先行者。2020年,大摩华鑫、方正富邦、创金合信也相继发行了这类产品快速跟上。2021年,这类产品发行的数量快速上行,领衔的是顶流公募基金公司汇添富。而今年迄今前8个月更是再上台阶,包括了华夏、东方红、大成等明星基金公司相继发行这类产品。

不过,或许是这两年结构性行情中扮演领军者的板块与ESG框架并不合拍,《红周刊》发现这类基金的业绩乏善可陈。以2022年的情况来看,前8个月不算阵营中的指数基金的话,仅仅只有中航瑞华ESG一年定开和大成ESG责任投资两只产品,勉强实现了1个点多一点的正收益。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只基金还都是今年才成立的次新基金。

再从排行榜目前垫底一端来看,前8个月大摩ESG量化先行和汇添富ESG可持续成长的回撤均超过了20%。以后者为例,基金二季报的十大重仓股中还是宁德时代、迈为股份、北方华创、韦尔股份、江海股份等科技成长类股票占优,能够清晰体现ESG治理理念的标的似乎不多。即便满足评测要求,但是如果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不好,对基金经理来说可能也是两难的选择。

“今年以来由于受到疫情反复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市场出现了大幅回调,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SG基金的整体投资表现。观察当前市场上的纯ESG主动基金,多应用ESG整合和剔除策略,但相比宽基市场指数,这些ESG主动型基金大多有明显行业偏离,普遍较大配置在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这些行业今年以来整体表现比较低迷,所以也拖累了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韩晓燕如是表示。

而在业绩不尽如人意的表象背后,基金公司为这类产品所配备的基金经理成色不足似乎也值得质疑。根据《红周刊》编辑部的统计,在这类产品当前的现任基金经理中,没有一位投资者耳熟能详的顶流基金经理在列,其中任职年限最长的当属浦银安盛的杨岳斌,不过这位任职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目前仅在管两只产品,合计的规模不到20亿元。

《红周刊》还是在现任的基金舵手名单中发现了颇具实力的几位权益新锐,比如东证资管的李竞和大成基金的侯春燕。前者虽然至今担任基金经理仅约两年半的时间,但是已经被公司委以重任,目前是公司公募集合权益投资部的总经理助理,特别是他所管理的5只基金在半年末的合计规模达到了216.15亿元。而后者此前管理的首只基金大成创新成长出手不俗,从2020年以来的分年排名均排在前二分之一。假以时日,该阵营的舵手或许也有可能晋升顶流。

ESG主题基金产品设计多含混不清

业绩比较基准对标指数引发关注

作为内地一类新的主动权益小众产品,ESG基金显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完善,《红周刊》注意到,首当其冲的一点,多数这类基金在投资目标、投资范围上体现的ESG元素少之又少,特别是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不对标直接的ESG相关指数引发争议。

具体聚焦业绩比较基准,《红周刊》发现,还是有少部分产品能够对标和ESG相关的指数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大成ESG责任投资,从产品介绍来看,其对标70%的沪深300ESG基准指数收益率,同时在产品的投资范围中也标明“本基金非现金资产中不低于80%的资产将投资于通过ESG责任投资方法选择的证券”;再看最早一批中的南方ESG主题,该基金所对标的业绩比较基准是75%的中证中财沪深100ESG领先指数收益率,同时在产品的投资范围中也标明“其中投资于ESG主题证券资产占非现金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但是这样的产品相对还是少数,《红周刊》统计更多的还是挂钩MSCI的相关指数。比如今年成立的华夏ESG可持续投资一年持有,该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MSCI中国A股指数收益率×6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20%+中债总指数收益率×20%”。无独有偶,上文所提到的汇添富ESG可持续成长,业绩比较基准设定的是对标60%的MSCI中国A股指数收益率。此外,在最早首批中成立的易方达ESG责任投资,其比较基准在权益部分对标的还是MSCI中国A股指数收益率。

那么,在对标不同指数的情况下,这类主题基金投资风格的天壤之别也就不难理解了。《红周刊》对刚刚披露结束的基金半年报进行了统计,发现重仓中既有恪守价值蓝筹的茅指数标的,同时也有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成长领域诸多公司。还是以最早成立的那只主动权益ESG为例,基金中报中仅有前14大重仓股的占比超过了2%,第15大重仓股的占比就不到0.1个百分点了,而在前10大重仓股中,白酒股就占据了一半的席位,特别是贵州茅台、泸州老窖、洋河股份、五粮液在前五中占据了四席。

对比分析,创金合信ESG的重仓思路似乎完全不同,从6月30日时的前10大重仓股来看,其几乎完全被港股和来自中小创的公司所占据。先看港股部分,美团作为三大互联网龙头的惟一代表也仅仅排在第10位,而比它排名更高的两大港股分别是医疗板块的锦欣生殖和海吉亚医疗,都是来自医药赛道中的公司,而且这一类公司与内地医药板块的公司有一定的互补性。而在前三大重仓股中,《红周刊》发现第一大重仓翱捷科技和第三大重仓拓荆科技均来自于科创板,这在ESG的这类产品中也较为少见。

货比三家,在南方ESG主题的当季重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标的是天齐锂业、永兴材料、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振华科技等来自科技成长赛道中的股票。那么问题应运而生,究竟是ESG主题基金界定宽泛,任何行业中的热门股票都能进入框来?还是基金经理为了短期排名和组合业绩风格漂移呢?

“国内ESG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投研流程上的闭环并未形成,对比欧洲成熟市场,客观上的经验差距确实存在。这种预期差可以从两个方向缩小,即增加市场教育的力度,以及增加机构的投研深度。”唐沐霖对此举例分析,“板块的机会与情绪往往离不开背后的供需关系,能源行业也不例外。尤其在当前能源转型期间,项目周期,局部的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短期供需差的弹性空间更大。切断高碳排放行业的融资通道,导致其无法转型最终失去竞争力并不符合ESG投资理念,反而因为主动所有权管理,海外ESG投资人出现在传统能源行业,例如美孚的股东名单中,其实并不是对ESG理念的颠覆。”

“我认为首要原因在于对如何界定ESG投资还没有一致性标准,例如白酒、煤炭在国内是否符合ESG标准并没有一致共识。其次,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ESG基金持有较多ESG领域中的争议性行业,可能涉及‘漂绿’现象,一方面表明了部分资管机构为了利用ESG概念扩大管理规模在投资筛选、流程把控方面存在瑕疵和提升空间,同时也反映出中长期须在ESG基金产品界定、分类标准和信息披露上出台相关监管规定的需求。”韩晓燕指出。

ESG主题或成中小基金公司突围方向

根据《红周刊》的多方了解,由于顶流基金经理都有较为明确的能力圈,且目前在管的基金数量众多,多是公司的明星产品,因此他们不太可能出任新兴的ESG主题类基金,因为一旦业绩不好就赔上了多年的口碑。同时对顶流明星公司来说,基本上它们目前公司的产品数量都超过了百只,那么一只创新类新品更大的价值或是完善公司的产品线。

而对中小基金公司来说,或许意义则完全不同,由于前几年在爆款权益时代泯然于众人,而如今的结构性行情中普通权益类基金新发又难尽如人意,因此ESG主题基金或许能另辟一条路让基金公司弯道超车。本周,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中层表示,公司正打算将一只老的权益类产品改造成ESG主题基金。

而相比该公司的谨慎,现存的纯ESG主题基金中隶属于中小公司的产品,或许给相关的东家燃起了一丝逆市突围的希望。比如目前总资产排在第25位的浦银安盛基金,虽然严格意义上讲,其应该属于中上基金公司行列,但是其在主动权益领域近几年却表现平平,不仅缺乏一只足够吸睛的权益基金产品,而且也缺乏一位足够有市场话语权的权益一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ESG主题基金影响力直线上升。规模数据显示,如果将不同份额分开统计的话,该基金的A类凭借9.85亿元排在了第三位。而在基金二季报操作总结中,基金经理杨岳斌也是少数提到了ESG逻辑的舵手之一:“从更长维度来看,碳中和的逻辑尚未被破坏,我们会保持较大的研究力度和一定的配置仓位。”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投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投入在ESG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或许更需要完善。唐沐霖建议表示,第一,虽然现在市场对各类ESG评级以及指数的关注度很高,但目前全市场存量ESG信息和数据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主动投资的角度而言,应淡化外部评级机构对内部决策的影响,从公司的投资流程上加强对ESG的研究和整合,尤其对ESG因子的理解和价值的发掘应考虑不同投资策略的风格,加上以个股基本面分析为基础,利用模拟组合进行回测,使用外部数据等辅助手段不断验证ESG的有效性。第二,对于命名等其他规范,基金公司同时应关注行业自律协会和监管机构的动态及专业建议。

此外,近期围绕ESG的争议还在于海外出现了一股小范围的反ESG潮流,包括备受关注的马斯克对ESG的质疑,还有国外一些资管机构反ESG基金的推出,甚至美国个别州或公司出现“反ESG”情况。对此,韩晓燕表示:“这是新事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但不妨碍可持续和ESG理念的长期价值。ESG投资过去十几年在欧美市场增长迅速,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和过分追捧情况,国外监管部门目前也正在加大对ESG投资的监管和治理力度,这些反对质疑的声音和监管的加强在中长期更有利于促进ESG投资更加健康、规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主动型反ESG投资作为主题型产品和追涨杀跌,裸空等策略都属于短期高风险类投资策略,并不适合一般投资者。其投资决策取决于石油或天然气赛道的动量和情绪,而不是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或公司的基本面。被动型‘反ESG’投资则希望通过资金的流入,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层面通过一系列反ESG议案,例如反对上市公司进行能源结构化转型。从结果来看,过去二十年,ESG基金投资和影响力发展迅猛,然而反ESG投资的长期业绩并未受到全球投资人的认可,其规模和研究投入尚未具备参考价值。”唐沐霖强调。

(本文已刊发于9月3日《红周刊》,文中提及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