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做风机界的“网红”有多难——提供清洁电力还不够,还要有文化!,大家是否对做风机界的“网红”有多难——提供清洁电力还不够,还要有文化!感兴趣呢。
位于河南安阳的千年古县汤阴,近日蹿红网络,这竟与风电有关。
作为文化底蕴丰富的“三圣”之乡,汤阴如今正以风电项目开发为切入点,积极改变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华能集团、远景科技集团以及汤阴县政府三方合作,通过风场设计创新、产品技术创新,联手打造出全国首座整场大规模采用高塔的平原绿色风场——汤阴风电场,并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网红打卡”新坐标。
风电场变身“网红打卡”新坐标
资料显示,华能河南汤阴风电场是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去工业化设计理念和方法,一期工程安装69台远景120米高全钢塔筒、2.X平台智能风机,装机容量15.18万千瓦,2017年9月投资建设,2018年12月并网,截至今年8月13日,累计发电量已超过5亿千瓦时,以领先的智能技术、绿色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理念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平原低风速风电场。
“风电场项目与环境融合共处,是华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汤阴风电项目所有电缆全部采用地埋方式,既不影响空间观感,也给后续经济发展留出空间;风电场的道路尽最大可能和地方道路规划结合,并进行硬化,道路沿线和机位点也全部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施工完成后,道路、植被已经恢复完好,风场融入自然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当地清洁能源及生态文明的地标。” 华能集团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廖毛雄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作为武圣岳飞、文圣周文王、医圣扁鹊的故乡,汤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华能和远景联手,从汤阴历史沉淀和故事出发,寻求具有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色的设计方案,改变了传统风机的白色烤漆设计,底部采用绿色渐变设计,与周边树木和庄稼融为一体,上部喷绘合适的图案,表现汤阴特色人文故事。塔筒图案选用了汤阴县精忠报国文化元素和太行山水画面,包含甲骨文图、文字演变、青铜文化、十二生肖、七彩长廊、城市符号、狩猎祭祀七大地方历史人文图案。
“每台高达120米的智能风机变为大地文化艺术品,既是生产绿色电力的风机,也是中华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由此组成的风电场俨然成为人文景观,引发了游客极大的兴趣。”汤阴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发电”到“漂亮”
廖毛雄表示,风电建设理念大致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电;第二个层次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第三个层次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第四个层次是漂亮,也就是使风机成为风景,使风场成为景点。
目前,国内的风电场大多停留在第一到第三个层次,而汤阴风电项目率先跨入了第四个层次。
那么,汤阴风电场是如何做到领风气之先的?
据介绍,在项目规划之初,各方就形成了共识,选择去工业化设计,在充分尊重风电场发电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风电场千篇一律的呆板印象,融入当地特色,让其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建设的平原低风速风电场生态样本。
“中东南部是中国风电发展的下一块希望田,在田间地头打造属于风电的人文风景区,更多融入当地社会,风电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汤阴风电场给行业带来的启示是,进行风电开发时,不仅仅是建造一个风场,而是要思考如何跟当地景观、文化相结合,打造出风景线。”
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执行秘书长李丹看来,中国城市普遍缺乏独有的文化标签。在工业化进程中,仍能保留文化特色的元素非常难得。从这一点来说,汤阴风电场的示范和启迪意义已经超越了风电行业。
与环境融合程度关乎风电未来
廖毛雄认为,以后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将不再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因素,而是生态因素,也就是风电项目能否做到与环境完美融合。
相比“三北”地区风电,平原风电场往往建立在人口密集区,这对风电场与当地人居环境融为一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曾到汤阴风电场参观的业内专家表示,汤阴项目为风电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工业化的设计是在工业技术上进行生态融合发展,把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作为“一盘棋”打造,让环境与经济不再对立,而是相互成就。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认为,汤阴风电场的出现,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风电发展早期,项目多处于人烟稀少的区域,只要能安全可靠发电即可。但是,现在风机走入大家的生活,不仅仅是发电的机器,更应该成为社区的风景。
“业内还在进行各种探索,比如,叶片进行彩绘,塔筒嵌入电子屏。随着风电行业发展,创新一定会层出不穷,风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会更加紧密、和谐。” 田庆军说。
(编辑:逍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