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致每一位身体力行的绿色青年 波恩全球地景论坛观察纪录,大家是否对致每一位身体力行的绿色青年 波恩全球地景论坛观察纪录感兴趣呢。
全球地景论坛与青年们。(图片来源:GLF)
2018年11月,全球地景论坛(Global landscape forum,GLF)为它底下的地景领导力工作坊(Landscape leadership workshop)招募成员,预计招募40位有志于农业、林业、生态保育、粮食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青年参与,这次我有幸从360多位青年中获选,获得免费参与工作坊和为期两天位于德国波恩的全球地景论坛。乘着留学荷兰的地利之便,我想要见识可持续领域的行动和趋势。全球地景论坛始于2013年,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和联合国环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共同举办 (1),旨在将过去总是分开讨论的地景相关领域整合起来。
“地景(Landscape)”是贯穿整个论坛的主轴,指镶嵌在土地上异质区块的总称,着重于人与生态系之间互动后所产生的土地利用情形。我们目前所遭遇到的环境问题,几乎不脱离对于自然资源的汲取与利用。全球地景论坛便是将焦点放在“土地利用”上,举凡相关的林业、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与经济财政等都是涵盖范畴。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不同领域间的整合与对话迫在眉睫,但也不是整合就是好的,过于庞杂和空泛是其常受到的批评,例如可持续发展和地景方法(Landscape approach),其内涵包山包海,优点是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创造出符合环境文化的计划,衍伸的缺点则是容易遭到有心人士利用,见机漂绿。
地景领导力工作坊地景与领导力
领导力工作坊的便利贴墙。(图片来源:GLF)
参与工作坊的青年多是在欧洲求学的学生们,但背景却横跨五大洲,以非洲与欧洲的青年学子最多,亚洲的学子最少。此次工作坊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定义什么是领导力、邀请名人来介绍自己在环境领域的工作、准备在GLF期间的青年工作坊。
第一场活动的主题是有关于地景和领导的定义,活动由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一位教授主持,她首先将“地景”用不同的语言展现,例如用乌干达的语言叫做“Obuhangwa”、中文是“景观”、荷兰文是“landschap”等等,虽然他们都是地景的翻译,却各自蕴含不同的意义。例如景观在中文里多是在描述山水的景色,人类的成分在语汇中显得较少,相反地,landschap却因为荷兰人长期与海争地,形塑成具有管理、治理与土地利用的语词。我们看见地景在不同文化里展现的意义,并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该如何运用当地的语言来与在地社群作连结,与居民思辨地景之于自身意义并朝向目标?
当“地景”一词成为谈及自然资源管理的主流名词,需要辨别不同文化想象之间的差异,如此,能一定程度上消弭国际或科学界构筑的方法学与在地实作的差距,人们需要对文化与语言保持一定的敏锐度,寻找地景中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管理与人权对话的可能性。
后来我们开始分组讨论身为一个在地景领域的领导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进行方式很简单,每一组在海报纸上画上一个人偶,在他的身边写上我们想到的人格特质。体贴的、勇气的、温柔的、热情的、有活力的、坚持的、善于沟通的……各式各样对于领导特质的标签,若综合我们这四十位国际青年的观点,总的来说,能见到倾向温柔与沟通相关的描述,而常见于精英阶层的描述:例如聪明、科学、学历等则少见于各组的人格描述中。所谓领导者的典范正在转移到一个更接近于在地的角色,一个更能从地方上付诸行动的角色。
尽管我不认同为某种角色贴上既定标签,每个人都该保有自己对领导的理解,却也无法否认,若要促进社会各个层级共同行动,需要有别于过往的精英领导思维,不再追求个人魅力与发号施令,而举凡擅于集结群众并消弭歧见、寻求共识、有助于付诸在地行动者,或许才是当今领导特质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