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随意毁坏再生资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2022-12-07 19:20:10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人类随意毁坏再生资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人类随意毁坏再生资

最近很多人关心人类随意毁坏再生资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人类随意毁坏再生资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课文内容】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300多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文章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从地球的美丽和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呼吁人类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篇文章以题目贯穿全文,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地球的有关知识,而且能增强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自觉地负担起环保的责任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一)积累“璀璨、资源”等词

(二)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抓住关键语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四)体会科学小品文融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特点。

【同步练习】

【字词积累】

1.生字读音

2.字形词语

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

遨游枯竭目睹慷慨渺小纹痕和蔼可亲美丽壮观群星璀璨

3.词语解释

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知识链接】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365天5小时48分46秒)绕太阳公转。

46亿年前,地球诞生。大约38亿年前,地球岩石中第一次出现了结晶水。大约35亿年前,原始的海洋中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在千万年前,地球终于孕育出了自己最骄傲的儿子——人类。

看看人类对地球的“报答”吧:污浊不堪的空气、臭气熏天的河流、被疯狂采掘的矿藏、被无情砍伐的森林……仿佛在一夜之间,地球母亲变得遍体鳞伤。

人类试图寻找一颗新的星球来代替。但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星球能像地球这样对人类“宽容”。拿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来说吧,除地球外,其他行星的大气多以氮、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为主;表面温度最冷能到-238℃,最热的有400℃;没有可供饮用的液态水……对人类的生存来说,这都是无法接受的。

地球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就像我们只有一个妈妈。如果有一天,地球被我们彻底破坏,人类该何去何从呢?

【结构梳理】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1、2)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3、4)

3.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5、6、7)

4.号召人类保护地球。(8、9)

【句子分析】

1.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作者把大气层比作纱衣这种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打比方,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气之情,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渺小”一词准确地说明了人类生活的范围是很小的。

5.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分类别。“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人以警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6.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这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7.“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警觉。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写作练笔】

联系生活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内容梳理】

1.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宇航员眼中的地球美丽而壮观

(2)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是渺小的

(3)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4)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5)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2.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能想到的原因。

对于升上太空的宇航员来说,地球显得太小太珍贵了。

因为我们人类的活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3.默读第1、2自然段,交流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读第3、4自然段,说一说:这一部分主要围绕哪句话来讲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举了哪些例子?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举例子)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矿产资源—形成漫长—不加节制地开采—枯竭)

5.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可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太空看地球,十分的美丽壮观,地球因此可爱,二是是因为地球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因无私而可爱;说地球“太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容易因各种原因受到伤害,如资源枯竭的危机,体现出作者对地球的珍视。“同时”一词强调了地球兼有“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双重特性,两个“太”字则表现了宇航员情感的强烈程度。这句话是宇航员的感叹,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作者借宇航员之口,抒发了对地球的关爱之情,也发出了保护地球的警示。

6.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却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积累拓展】

每天,我们的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因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亡。

【课后习题】

文中引用宇航员的话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何理解这句话?文中第一次提到“宇航员”是在文章开头,借宇航员之眼观望地球,描写地球的魅力与壮观,既写出了我们常人不易看到、不易了解的地球之美,让读者产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从而过渡到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的说明。第二次提到“宇航员”,是借“宇航员”之口,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感叹是关键语句,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两个特点“可爱”和“容易破碎”。

2. 默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怎样一步步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

文章从自然资源有限和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两个方面,阐述破坏地球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呼吁“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文章在简单“介绍”了地球后,就提出了“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并分两点进行说明:一是若对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才形成的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它们会“枯竭”;二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虽可再生,但若“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它们不但不能“再生”,地球还可能出现“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用问题“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过渡后,文章展开对“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的说明,层层递进地提出“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一“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一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最后借用宇航员的话感叹地球的“太可爱”和“太容易破碎”,做出总结,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结论。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分别说说各段的句间语义关系。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第一个语段,可以抓住“本来”“但是”“不但”“还”这些词语来把握句间语义关系。可以让学生尝试去掉这些词语,把语句进行前后对比,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和句子间的关系。“本来”预示着后面“资源不可再生”的结果,同时传达出一种“遗憾”之感;“但是”呼应“本来”,解释本可再生的资源为何不能再生;“不但”把人类随意毁坏自然,滥用化学品的后果分层体现出来,“资源不能再生”到“生态难”,层层递进。

第二个语段,先以“让步”的语气,陈述科学家们的设想,随后用“但是”标明转折,从两个方面提出质疑。先用“即使”做出让步,提出设想的实现是“遥远的事情”再进一步发出疑问:“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言外之意便是“没有多少人能去居住”这一小段话,用几个关联词语把想表达的意思严密地整合在了一起,并在最后用一个反间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

4. 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人们破坏资源、滥用化学品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即可。设计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标语要主旨明确、语言简明,要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和号召力。可以运用对偶、押韵等增强标语的可读性。

【练习提高】

1.什么是生态灾难?结合我们的生活环境,说说你平时看到哪些行为造成了生态灾难?

乱砍乱伐,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血流成河,恶劣生态、鱼的杀手,可怕的大气污染,山洪如猛兽般爆发,干旱……

2.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

示例:地球妈妈,因为人类没有好好地保护你,你原来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伤痕累累。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4.同桌讨论,撰写一则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语,然后全班交流。

5.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课文读后感。

【写作参考】

说明文的语言注重准确、严谨。

本文是一则科学小品文,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还显得生动形象。

【阅读扩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