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拯救不足500只的濒危绿孔雀,大家是否对拯救不足500只的濒危绿孔雀感兴趣呢。
绿孔雀(崔多英拍摄于云南哀牢山干热河谷)
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绿孔雀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省的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区。因为栖息地减少、水电施工及捕猎等因素,绿孔雀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011年底,北京动物园崔多英博士主持完成中国动物园协会下达的“中国动物园行业圈养野生动物普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动物园协会所属200余家会员单位圈养的纯种绿孔雀数量急剧下降,残存的20余只绿孔雀仅分布在国内3个饲养机构,且多为老年个体,或近亲后代。国内动物园圈养绿孔雀种群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原因主要有2点:1.因为缺少动物分类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知识,国内动物园长期将绿孔雀和蓝孔雀混养,物种间杂交导致绿孔雀基因污染,纯种绿孔雀数量急剧减少;2.缺乏对绿孔雀生态习性的了解,导致圈养繁育存活率下降,圈养小种群陷入灭绝旋涡。
绿孔雀是吉祥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高贵、优雅(崔多英摄影)
圈养绿孔雀令人堪忧的现状,引起了中国动物园行业和众多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人员的极大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国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的关心。
关于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的最近的资料是文贤继等(1995)发表的“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之后的20年间,再无系统的本底调查资料报道。为深入了解绿孔雀濒危现状,及时有效的采取拯救和保护措施,北京动物园承担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研项目“中国绿孔雀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研究”,在北京动物园崔多英博士的带领下,项目组完成了国内绿孔雀本底调查,2017年底,调查结果公开发表在《世界雉类学会》(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WPA,2017)的Newsletter上(见下图)。
Duoying Cui, et al. 2017. A surve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reen peafowl (Pavo muticus imperator)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更详细的调查结果于2018年发表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野生动物学报》第3期(见下图)。
中国绿孔雀种群现状调查
2015年至2017年,崔多英博士带领项目组在云南省开展了绿孔雀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结合调查访问当地林业部门、保护区和熟悉当地野生动物情况的村民。调查范围主要在云南中部、南部和西部,涵盖了绿孔雀全部历史分布区。结果显示,中国现存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约为235~280只。考虑到绿孔雀可能存在未调查区域等因素,估计中国绿孔雀种群数量不足500只,种群数量比20多年前800~1100只(文贤继等,1995)的调查结果明显减少。分布地区由1995年云南省的32个县(市),急剧缩减至现在的13个县,片段化分布在怒江流域龙陵、永德段局部,澜沧江流域景谷段局部,以及红河流域石羊江、绿汁江沿岸部分地区。13县包括:新平、双柏、龙陵、云县、凤庆、永德、镇康、耿马、沧源、双江、临翔、景谷和瑞丽等地。在我国云南,绿孔雀主要生活在沿河谷两岸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林型较为开阔的低密度思茅松林,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导致绿孔雀现存种群呈小家族群点状隔离分布。
野外调查期间,项目组在云南哀牢山石羊江畔观察到野生绿孔雀(崔多英摄影)
项目组归纳了我国绿孔雀面临的主要威胁有:1. 偷猎猖獗;2. 毁林开荒、修路、水电站建设等导致的栖息地破坏;3.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小种群隔离分布,近亲繁殖;4. 农药包衣种子、灭鼠药、家禽传染病和种群内传染病;5. 当地村民笼养蓝孔雀逃逸,导致绿孔雀野生种群基因污染。
项目组提出绿孔雀保护管理建议/启动濒危物种拯救计划:1.立即开展绿孔雀野外分布精确调查,确定3~5个重点分布区;2.在野外重点分布区、北京动物园、昆明动物园等地,建立救护繁育中心,重建绿孔雀圈养种群;3.待绿孔雀圈养种群发展壮大以后,及时开展绿孔雀重引入生物学研究。另外,在绿孔雀分布区开展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管理,严厉惩治偷猎行为;在绿孔雀分布区禁止饲养蓝孔雀,防止其逃逸导致绿孔雀种群基因污染。
清晨,绿孔雀在哀牢山石羊江干热河谷飞行、走动、饮水、觅食(崔多英摄影)
绿孔雀在哀牢山深处的河谷滩地游走(崔多英摄影)
生活在云南哀牢山石羊江干热河谷的绿孔雀(崔多英摄影)
项目负责人简介
崔多英,1970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研究室主管。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编辑;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