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万丰再生资源废纸回收价(废纸回收加工)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万丰再生资源废纸回收价(废纸回收加工)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庄汀洲)
1 需求及产能增速显颓势,重点关注精细化工及新材料
化工行业的总体需求依赖宏观环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 10 月 PMI 为 49.2,继 9 月后继续低于荣枯线,作为“周期之母”的地产亦呈现低迷,前 9 月购置土地面积累计同 比下降 8.5%,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 4.5%,地产前端相关上游产品需求预计 2022 年持续羸弱,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 11.3%,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 23.4%, 地产后端相关上游产品需求仍存韧性,但颓势渐显。
从出口角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已复苏至前期高位,9 月美国新屋销售月同比、成屋销售 月同比双双转负,已开工新屋月同比增速下滑,地产景气高位回落。对于化工行业的总体 需求,我们认为 2022 年内外需均将走入一个下行阶段。
原油方面,据 Wind,截至 2021 年 11 月 6 日,Brent/WTI 期货分别攀高至 82.74/81.27 美 元/桶,年内涨幅 60%/67%,在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大幅扭转的前提下,由于美国页岩油份额 的显著下滑及增产恢复缓慢,OPEC+的协同及全球燃料紧平衡或将推动 2022 年油价整体 处于高位。而中国化工品指数 CCPI 年内上涨仅 37%,且 10 月 16 日以来已回撤 12%,对 于化工品盈利而言,成本压力逐步显现,行业整体价差进入收缩通道。
供给角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前 9 月石油及煤炭加工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 固定资产完成额累计同比均持续下滑,分别增长 8.9%、19.3%,考虑 2020 年疫情影响, 相较于 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 14.8%、8.8%,行业新产能投放仍在增长,但趋势逐步走弱, 叠加能耗及碳排放的限制,预计行业产能扩张将在 2022 年呈现颓势。
从库存周期角度,9 月化工中的主要子行业化学原料与制品制造业 PPI 同比上涨 25.5%, 持续攀高,而产成品存货额同比-PPI 同比(代表库存量的同比趋势)为-6.8%,但较 4 月已 显著回升。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价增量增”的背景下行业仍在主动补库存阶段,但基于 11 月以来的价格趋势(参考 CCPI),已逐步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价跌量增”),且我们 预计 2022 年行业整体将由被动补库存向主动去库存转换,整体处于下行阶段。 从化工各子行业角度,考虑到行业基本面处于景气下滑阶段,宜优选电子化学品、农药、 塑料制品(此三类子行业比较典型)等中下游板块,主要为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相关标的。
国内外农药制剂、原药企业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整体维持高景气。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截止至 2021 年 9 月, 全球主要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棉花、大米价格同比分别变动 28%、32%、20%、47%, -21%,其中玉米、大豆、小麦、棉花价格实现连续 2 年上涨。我们认为,20-21 年疫情带 来的终端降库存、全球主要种植地异常的气候情况、宽松的货币环境及高昂的能源价格等 因素均对农产品价格起到正向作用。
受益于农作物价格上涨,农场及农民种植收入上升,USDA 预测 2021 年美国农业部门收入 将比上年同比提升 20%,收入提升将带动农民种植意愿增强,提高农作物生产投入,进而 带动农化品销售景气提升。海外主要农化品巨头 2021 年上半年均实现了收入的全面增长。
分拆来看,销量增加是驱动海外农化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产品价格上涨则略显乏 力,价格提升对企业收入驱动普遍在 3%及以下。此外,根据 FRED Economic Data,美国 本地厂商的农药及化肥库存自 2020 年 10 月以来持续消化,2021 年主动补库应对行业景气。
我们认为,本轮农产品景气未传导至海外农化企业价格端的主要原因是终端行业竞争激烈, 创新速度趋缓,企业独家新化合物种较少,更多是依靠剂型创新、应用创新来控制终端和 渠道,同质化降低了企业的定价能力。近年来,全球农药新成分发现难度大幅增加,新农 药活性成分从开发到进入市场平均耗时增加,新成分创制成本也不断提高。此外,更严格 的环保及安全法规法条也为农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与创新效率和速率下降相反,农作物保护领域不断涌现新的需求,如应对抗性、安全性、 提高产品利用率、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目前的诉求下,大企业纷纷布局新型生物农药。 据 Research And Markets,2018 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空间约为 31.5 亿美元,预计在 2019-2024 年间,其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14.1%,远超传统农化行业 3-5%的增速;此外 据 Phillips McDougall,过去 20 年以来,生物农药相关的新产品申请数量已经基本可比甚 至超过传统农药。
国内方面,海外终端制剂企业的价格传导不畅也压制了国内原药企业的价格表现。2021 年 上半年,大部分原药产品价格表现较弱,部分产品价格甚至持续下跌至 7 月,价格创 18 年 以来新低。直到三季度末,双控政策大范围影响了企业开工,产品价格才转而大幅上涨。 受价格下跌、原料上涨、限电限产影响开工率等因素影响,国内主要农药原药企业前三季 度毛利率大幅承压。
除受下游传导不畅因素压制外, 2017 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的“企业异地投资热”行为也为 农药原药行业带来了持续供给压力。据农药工业协会统计,十三五期间,农药领域投资超 过 650 亿,特别是 2018 年以后投资额连续 3 年超百亿,且产能西迁严重,在西北和华北 的投资额分别占总投资额 17.66%和 25.07%。此外,企业投资品种以大宗为主,其中杀虫 剂有氯虫苯甲酰胺、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功夫菊酯)、阿维菌素等;杀菌剂有吡唑醚 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除草剂有草铵膦、草甘膦、2,4-滴、硝磺草酮等;中间体有 联苯醇、功夫酸(酰氯)等。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农药原药行业毛利率有望持续改善。一方面,全球农作物景气仍较高, 海外农化巨头普遍上调 2021 年营收和利润预测,为原药价格上涨创造了良好的需求基础。 9 月下旬以来农药价格快速上涨,一定程度上弥补成本端压力,时近原药企业年单签订期, 预计明年产品长协价格有望触底回升;另一方面,2021 年以来国内原药企业盈利状况不佳, 新增投资热情已经趋冷,行业新增供给有望降速。企业方面,根据 AgroPages 发布的 2020 年全球农化企业 TOP20 榜单,我国农药企业已经占据 11 席,龙头企业在传统原药生产之 外,已经开始发力创制药、制剂销售等高附加值业务,提升自身竞争力,走向全球广阔市 场,有望迎来长期发展。
2 化工新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 海洋装备等产业。化工新材料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生物技术等 战略新兴材料的重要基础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化工新材料具有性能更优、附加值更高、 技术难度更大等特点,包括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等传统合成材料的 高端产品,以及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性能专用和精细化学品等。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2019 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空间达 3700 亿美元,预 计 2025 年将达到 4800 亿美元,CAGR 超过 4.5%;国内 2019 年化工新材料产值约 6000 亿元,总消费规模约 9000 亿元(进口额达 3000 亿元),产量和消费量分别约 2464 万吨和 3488 万吨,在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和电子化学品等诸多领 域自给率仍然较低,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化工新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5 年总消费量将达到 5717 万吨,“十四五”期间 CAGR 达 8.6%。
工程塑料:部分高性能材料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塑料按照分子结构和热性能等差异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高性能塑料,通用塑料包 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 ABS 等品种,工 程塑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苯醚(PPO)和聚酯(PET/PBT) 等,高性能塑料包括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聚四氟乙烯(PTFE)、聚砜(PSU) 和聚酰亚胺(PI)等。目前国内工程塑料领域存在部分通用工程塑料自主核心技术较弱(如 PC)、原材料技术瓶颈受限(如 PA66),以及特种/高性能塑料技术空白或规模化生产能力 不足(如 PPO、PPS、PEEN、PCT、PI、生物基尼龙)等问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聚酰胺 66:原料供应瓶颈有望逐步缓解
聚酰胺 66(又称“尼龙 66”或 PA66),由己二酸和己二胺聚合而成,最早由 1938 年杜邦 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PA66 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疲劳性、高强度和低热收缩率等特性, 广泛用于工程塑料、工业丝、民用丝和薄膜等领域。
PA66 生产工艺中,己二腈为最重要的原材料,己二腈长期被国外企业英威达、奥升德和索 尔维等垄断,全球 PA66 市场也主要以国外企业为主,英威达、奥升德和索尔维(聚酰胺业 务被巴斯夫收购)长期占据 50%以上份额。国内仅神马集团、华峰集团等具备一定产能。 据天天化工网数据,2020 年国内 PA66 产能约 60 万吨,产量约 39 万吨,表观消费量近 60 万吨,进口量依存度仍有 50%左右
据隆众资讯,2020 年全球己二腈总产能 179.6 万吨,其中英威达产能为 104.3 万吨/年,为 全球最大的己二腈生产企业,其次为奥升德和索尔维,产能分别为 50.5 万吨和 26 万吨。 2019 年以来,国内企业在己二腈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不断突破,如华峰集团自主研发并建成 5 万吨/年装置;中国化学与齐翔腾达合资公司天辰齐翔总投资 105 亿元建设 100 万吨/年尼 龙 66 产业链项目,其中包括 50 万吨/年己二腈产能。同时,英威达计划投资 70 亿元在上 海启动建设年产 40 万吨己二腈生产基地,预计 2022 年投产。
聚苯硫醚:国产化水平较低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
聚苯硫醚,又名聚亚苯基硫醚(PPS),具备耐高温、耐辐射、高阻燃、高尺寸稳定性、良 好的耐溶剂和化学腐蚀等特性,被公认为是第六大特种工程塑料,也是八大宇航材料之一。 因其优异的性能,PPS 被广泛用于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机械、汽车、薄膜、纤维、电力、 航空等领域,聚苯硫醚树脂全球需求每年以 8%-10%左右速 度增长,Markets and Markets 预计到 2026年全球聚苯硫醚市场规模将达到 86亿美元以上。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目前仅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一些企业掌握 PPS 工业 化生产技术。国内新和成特种材料自主研发具备 1.5 万吨/年生产能力,其余企业规模均较 小,且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在解决 PPS 生产工艺中的溶剂、催化剂回收以及连续化稳定生产 等方面未取得明显突破,特别是纤维级 PPS 树脂国内一直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聚苯硫醚主要生产工艺有熔融缩聚法和硫化钠法,熔融缩聚法以硫磺和对二碘苯等为原料, 在引发剂作用下熔融聚合得到 PPS,由于原料对二碘苯生产工艺复杂和产物精制困难等原 因,未得到广泛应用;硫化钠法以对二氯苯和硫化钠或硫化氢钠为原料,在极性有机溶剂 中缩聚得到 PPS,是目前主流的工业化技术。随着国内技术突破,未来以 PPS 为代表的特 种工程塑料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且随着产品性能的优化,应用市场亦有望不断拓展。
功能性膜材料:水处理、光学膜和新能源等不同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膜材料应用广泛,包括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环保等。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联合会,2018 年全球膜产业总产值达 950 亿美元,且保持年均 15%左右速度增长。按照 应用领域,膜材料可分为水处理膜、光学膜、新能源材料(如锂电隔膜、光伏胶膜)等。
水处理膜:应用占比最高且需求增长迅速的膜材料
水处理膜主要应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工业用水处理、纯水超纯水制备、工业废水资源化、 市政污水处理和工业领域物质分离、浓缩和提纯等。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 2018 年全球膜材料市场中,水处理膜占比约 75%,是应用占比最高的一类功能性膜材料。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全球水处理膜市场中,反渗透膜占比最高,2019 年市场空 间约 720 亿元,其次为陶瓷膜、MBR 和超滤膜等,随着下游应用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各类 水处理膜的市场空间将以较快复合增速扩张。近年来,国内水处理膜市场发展同样迅速,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2019 年国 内水处理膜工业总产值约 1641 亿元,年增长率达 15.7%,其中水处理膜制品销售规模达 756 亿元(含家用净水设备和一体化设备),同比增长 13.7%。
光学膜:下游面板产业链向国内转移及大尺寸化等因素驱动下国产化配套需求提升
光学膜材料是一种光学介质材料,利用湿法或干法等工艺在光学元件或基板表面涂覆单层 或多层透明介质膜,当光波通过时达到反射、增透、分光、滤光和偏振等效果,广泛应用 于显示设备、光通信、精密光学设备、光伏和汽车装饰材料等领域。在液晶显示领域,光 学膜主要包括用于偏光片生产的 PVA 膜和 TAC 膜,背光模组中的扩散膜、增亮膜和反射膜 以及用于相应膜材料制作的 PET 基膜,其他领域的光学膜材料包括光伏基膜等。
随着液晶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需求增长,显示领域对光学膜需求不断提升,据新 材料在线数据,2019 年全球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市场规模达 135 亿元,国内约 81.4 亿元, 液晶面板领域 TAC 膜和 PVA 膜市场空间分别约 285 亿元和 162 亿元,其中国内分别约 97 亿元和 63 亿元。
据 DSCC 预测,2021 年全球 LCD 和 OLED 面板总产能 3.85 亿平米,2022-2025 年将维3%-5%增速,随着 OLED 占比逐步提高,LCD 占比预计有所下降,但 LCD 产能绝对量 仍将维持正增长。近年来全球显示面板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DSCC 预测中国大陆面板产 能份额将从 2020 年 53%提升至 2025 年 71%,其中 LCD 份额由 55%提升至 74%。同时, 近年来 LCD 显示朝着大尺寸趋势演变,Omdia 数据显示,2021 年电视大屏平均尺寸达到 49 英尺,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增长。在面板需求增长和大尺寸化等带动下,光学膜市场空间 有望持续增长,同时受益于产业链向国内转移,未来国产化配套空间较大。
企业方面,PVA 膜和 TAC 膜是偏光片的核心原材料,由于技术较高,目前 PVA 膜和 TAC 膜 被可乐丽、富士胶片等日本企业垄断,国内皖维高新等企业占据少量份额;背光模组中,高PET 基膜也被日本东丽、三菱、东洋纺、美国 3M 公司等国外公司垄断,国内企业与国际 龙头企业在涂布技术、制程技术等还存在差距。同时,LCD 光学膜对生产线洁净级别、涂覆 精密度和控制稳定性等要求较高,长期以来光学膜设备也被国外企业主导。随着本土企业产 能和技术积累增加,未来光学膜领域市场渗透率有望逐步提高,产业链相关公司亦有望受益。
新能源膜材料:光伏 EVA 膜和锂电隔膜等持续受益于需求增长
10 月 24 日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太 阳能、风电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 相关膜材料有望受益,包括光伏产业链中 EVA 胶膜和新能源车锂电隔膜材料等。
光伏 EVA 膜方面,目前国内进口依存度较高,且 2017-2020 年期间新增产能较少。据百川 盈孚,截至 2021 年 9 月国内产能 147.2 万吨,较 2020 年增加 50 万吨,前 9 个月表观消 费量约 150 万吨,但进口依存度仍有 57%,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在光伏封装胶膜需 求持续增长带动下,EVA 价格整体维持上升趋势。
EVA 现有产能包括斯尔邦石化、延长榆林各 30 万吨,燕山石化和扬子巴斯夫各 20 万吨等, 计划新增产能方面,包括浙江石化 30 万吨、新疆天利高新 20 万吨、古雷石化 30 万吨、中 科炼化 10 万吨及宝丰能源 25 万吨等,实际产能投产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且部分新增产能 以电缆料、发泡料等为主,我们预计未来 2-3 年内行业有望延续景气。
锂电隔膜方面,动力电池市场受新能源汽车需求提升带动,以及细分市场(如电动工具、 储能、小动力、3C 数码等)领域需求增长,国内锂电隔膜出货量维持增长态势。据 GGII, 2021 年上半年国内锂电隔膜出货量约 34.5 亿平米,已接近 2020 年全年出货量水平。
供给方面,随着国内隔膜技术和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截至 2020 年我国锂电隔膜出货量水 平已占到全球份额的 50%左右。国内企业方面,据 EVTank 数据,2020 年国内锂电隔膜行 业 CR3 和 CR6 分别约 64.9%和 82.1%,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据 GGII 数据,2021 年以来国内 10 余家企业宣布进军或扩充锂电隔膜及涂覆项目,投资金 额约 527 亿元,产能超过 168 亿平方米,国外企业旭化成、韩国 SKIET、日本东丽和 LG 化学等亦有新增产能计划。但考虑到隔膜扩产建设周期及隔膜设备厂商产能有限等因素, 全球隔膜将维持至少 2-3 年的紧平衡。
工业催化剂:分子筛和贵金属等应用持续拓展
工业催化剂市场按类型分为聚烯烃催化剂、负载金属催化剂、沸石催化剂等,按用途细分 为石油炼制、化学合成、石油化工等。工业催化对石油炼制、化学品和药品生产、环境保 护等都必不可少。近年来,化工、制药、石化、有机合成、炼油等行业需求增长,带动了 工业催化剂市场增长。据 Brandessence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8 年全球工业催化剂 市场规模约 182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244.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4.3%。
分子筛催化剂:炼油和环保等领域需求稳定增长
分子筛催化剂具有筛分分子和择形催化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 冶金、建材、环境保护、土壤修复与治理等领域。据 Technavio 数据,2019 年全球分子筛 市场容量约 15.78 亿美元,预测到 2023 年将增长到 20.10 亿美元,CAGR 达 6.24%。目 前全球分子筛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霍尼韦尔(UOP)、阿科玛(CECA)等化工巨头企业, 国内由于分子筛催化技术要求较高,且下游石油、石化产业相对集中,主要被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等国有石油化工企业垄断,只有少数民营企业涉足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发和生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贵金属催化剂:国内企业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贵金属催化剂是工业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贵金属类型不同可分为钯类、铂类和铑类 等催化剂,下游应用包括精细化工领域、基础化工领域、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等。随着 需求不断增加,国内贵金属催化剂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预计,2023 年中国贵金属催化剂行业的需求规模将达到 205.6 亿元。目前国外庄信万丰(Johnson Matthey)、赢创(Evonik)、UOP、巴斯夫(BASF)等企业 几乎垄断了贵金属催化剂市场,国内企业依托自主研发和技术进步,部分企业在贵金属催 化剂领域已取得一定工业化突破。
汽车尾气催化剂:国六标准全面实施有望助力需求高增长
汽车尾气处理催化是各类内燃机尾气后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通过氧化或还原催化等化学 反应处理内燃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随着全 球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的持续加强,近年来汽车尾气催化剂市场需求维持较快增长。
国内方面,国六标准对汽油车和柴油车等尾气中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限制更严格,汽油车一 般须采用 TWC 或 TWC+cGPF 组合,柴油车需要采用 DOC+cDPF+SCR+ASC 组合方 案,天然气车一般采用 TWC 或 TWC+ASC 组合方案。据中自科技招股说明书,若国内汽 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和摩托车等均全面实现国六标准,对应尾气处理催化剂市场空间 超 1000 亿元。企业方面,全球环保催化剂长期由庄信万丰、巴斯夫和优美科等国外公司占 据主要份额,国内中自科技、贵研铂业和凯龙高科等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占据一定份额。
再生材料:循环经济优势突出的新材料品种
据商务部数据,2019 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 10 万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 废轮胎、废纸等十大品种回收总量约 3.54 亿吨,同比增长 10.2%,回收总额约 9003.8 亿 元,同比增长 3.7%。按照《2030 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25 年,废钢铁、废铜、废铝、 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 9 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 4.5 亿 吨,到 2030 年达到 5.1 亿吨,政策推动下未来再生资源发展空间较大。
以废塑料为例,2019 年国内回收总量约 1890 万吨,全国塑料制品产量约 8184 万吨,回收 率仅 23%左右,提升空间明显。目前 PET 是再生塑料循环利用较为成熟的品种之一,如废 旧 PET 瓶加工为再生瓶片继续用于 PET 瓶(瓶到瓶)或降级再生用于聚酯短纤(瓶到丝)。 目前国内主要的废弃塑料回收方式仍是机械处理法,将废弃塑料经过破碎、清洗、分拣和 加工后由塑料制品厂加工成型,物理法由于较难得到高黏度产品,主要降级为纤维级 PET 使用,化学法或物理-化学法能够对 rPET 净片增黏处理得到瓶级 PET,且可使用废弃聚酯 纤维织物等原料,未来有望成为 PET 回收领域进一步突破的技术工艺。
随着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持续推动环保再生材料等领域发展,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知名 公司如可口可乐、雀巢等知名快消品牌也在各自领域推广使用再生 PET 产品。据 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2020 年全球再生 PET 市场规模约 86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将增长 至 144 亿美元。
再生材料生产企业方面,国外企业包括 FP Corporation(FPCO)、远东新世纪(远东新)、 Indorama Ventures(IVL)等,国内英科再生、三联虹普、金发科技等企业在再生 PET 或 其他再生材料(如再生 PS、再生 PE)领域有所布局。
合成生物制造:碳中和背景下应用前景广阔
合成生物制造是综合科学与工程的崭新生物学研究领域,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合成的 DNA 或蛋白质生物元件,通过工程化方法形成标准化元件库,创造具有全新特征或增强性能的 生物模块、网络、体系乃至生物体(底盘细胞),可实现利用淀粉、纤维素、二氧化碳等可 再生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品、药品、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物质的加工与合成, 以满足人类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合成生物技术利用可再生生物资源为原料,可减少石油资源依赖,降低能耗,大幅减少二 氧化碳、废水等排放,具有高效、绿色、可持续性,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估测,到 2030 年,工业生物技术每年将可降低 10-2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近年来全球工业生物制造 发展迅猛,目前已取得众多优质产业化成果。
根据 CB Insights 数据,2010 年以来,合成生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诸多传统化工和新 兴企业均展开了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合成生物技术企业全球融资规模不断扩张,2018 年 创下约 23 亿美元的融资金额纪录。近年来合成生物产业各细分市场份额维持高增速水平, CB Insights 预计 2019-2024 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8.8%,届时市场 规模约189亿美元。目前国内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华恒生物和凯赛生物等。
3 碳中和下供给端约束,石化及聚酯行业迎来格局优化
国务院 2021 年 10 月 24 日下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意味着平均每年下降 2.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平均每年下降 3.9%,从我国历史数据而言,2013-2019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年同比下降不少于 2.6%,但 2020 年仅下降 0.1%,2013-2020 年单 位 GDP 碳排放平均每年下降 5.1%,我们认为对能耗的控制力度或强于碳排放。
《方案》还提出,到 2025 年将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即常减压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 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80%以上。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20 年我国 原油加工能力达 8.9 亿吨,开工率为 76%,“十四五”期间,投产确定性较强的原油加工能 力合计 9600 万吨,接近 10 亿吨上限,若考虑规划中的项目,行业产能将超过上限值,尽 管存在部分低端产能的退出,但从大局而言预计“十四五”期间原油处理能力获批难度较 大,对开工率的要求将促使行业效率升级,对位置优越,加工流程复杂的炼厂更加有利。
另外《方案》对高能耗项目,尤其是低于限额准入值的项目将实行严格控制,对产能饱和 的行业更要求“减量替代”,我们认为石化项目包括乙烯、丙烯、PX、PTA 等虽然单位经 济产出对应能耗较高能耗化工品(工业硅、纯碱、合成氨等)低,但由于单个项目体量较 大、绝对能耗多,或项目多数位于对能耗管控更严的沿海发达省份,除轻烃化工(主要面 向丙烯产品)外未来新增项目批文落地难度显著增加,行业供给格局将逐步优化。
10 月 18 日,国家发改委等发布的《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 案(2021-2025 年)》,要求推动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严 禁新建 1000 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 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 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 芳烃抽提)、150 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80 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固定层间歇气 化技术制合成氨装置,新建电石、尿素项目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推动 30 万吨/年及以 下乙烯、10 万吨/年及以下电石装置加快退出。据百川盈孚,截至 2021 年 9 月国内乙烯 30 万吨以上产能占比约 71%,电石 10 万吨以上产能占比约 55%,未来需退出产能比例较大。
同时发改委文件对炼油、乙烯、合成氨及电石行业给出能效的基准水平及标杆水平,根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21年 8月公布的 2020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产品能效“领 跑者”名单,青岛炼化、独山子石化、心连心化学、神马电化等领先企业能耗均低于标杆 水平,在 PX、PTA 等石化下游领域,恒力石化、浙江独山能源等先进产能的能源利用效率 和节能降耗等指标均显著领先。
根据发改委 9 月 11 日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要求对新增 5 万 吨标煤能耗以上的“两高”项目加强窗口指导,我们预计能耗将抑制过去 10 年石化及大型 煤化工行业产能增长的速度。由于行业存量龙头具备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高,存量能耗规模 大,装置能效先进的优势,通过调整内部能耗结构,做出行业能效的示范效应,在获取新 增项目批文方面具备优势。
从行业景气位置看,据百川盈孚,11 月 6 日国内聚乙烯/聚丙烯与石脑油的价差分别滑落至 3455/2914 元/吨,回落至 2019Q4 的低点,烯烃产业景气不佳。而汽油/柴油的价差分别为 1674/1695 元/吨,处于历史 5 年的相对高位,成品油景气主要受益于国内调和油市场的整 治及冬季燃料整体高价的影响。涤纶 POY、PTA 及 PX 方面目前价差分别为 1965 元/吨、 111 美元/吨、2977 元/吨,涤纶 POY 价差反弹至高位,但考虑到化纤总体需求的低迷,预 计景气反转较大,而 PTA、PX 价差对生产企业压力较大,但伴随 2022 年开始行业格局的 逐步优化,聚酯产业链有望走出低谷。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