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再生资源海报(再生资源回收海报)

2022-11-18 17:17:16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车辆再生资源海报(再生资源回收海报)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车辆再生资源海报(再生资源回收海报)相关内

最近很多人关心车辆再生资源海报(再生资源回收海报)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车辆再生资源海报(再生资源回收海报)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张静宁

以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为标志,济南进入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通过约束机制,大部分市民正在逐步改变随意投放垃圾的习惯,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与居民观念的改变都在持续向好。但仍有部分片区垃圾分类工作收效甚微,也有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落实提出了个人看法。

通过垃圾分类在济南及国内多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来看,真正推行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更需要垃圾分类前后端治理精细化与社会习惯养成共同推进。

制度构建合理化促进治理效果良性发展

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大背景下,从制度建构层面把握各地区垃圾治理的大方向,考验着政府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北京、上海等城市前几年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但在垃圾分类标准、垃圾管理系统、政策奖罚以及居民积极性上都显现出较多的实施难点。随着对相关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改进,目前济南垃圾分类的向好趋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工作思路。

其一,前端居民分类与后端资源回收协同工作。

在垃圾分类前端即分类服务这一环节中,不少试点城市引发了大量的质疑声音和网络不满,如垃圾分类标准过细、厨余垃圾需要破袋等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将垃圾分类的工作难点转移成了社区与居民的矛盾。

就目前济南实施的垃圾分类情况来看,分类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在大部分社区将垃圾桶分为绿蓝红灰四类,避免过于精细化带来的居民生活不便捷。

此外,垃圾处理的“前分后混”也是不少试点城市的“常态”。前端分类分得再精细,如果无法对分类过的垃圾进行针对性治理,仍然无法达到城市垃圾分类的真正意义。

在这方面,目前推广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都逐步在完善,从收运车开始对垃圾进行类别区分,并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问题。如济南部分收运来的生活垃圾,经过3天至5天发酵发热后,由垃圾吊抓起送进焚烧炉中,经高温焚烧发电等。

其二,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补充。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仍然处于实施初期,居民的整体分类意识和习惯还在培养的过程中。而从政策出台到实施,还需要不少措施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普遍推进。目前,有部分社区基于条例进一步细化了奖惩体系。

如在舜华社区,为增强社区对物业的管理效能,社区建立了红色物业联盟。进入联盟的物业接受社区和小区居民定期打分评估,其中社区的分值比重可达到80%。对不配合工作、群众不满意的物业,可以由业委会进行更换。

再比如上海市建立的“绿色账户”等,都是通过精神激励的方法,强化居民和社区管理者的垃圾分类意识。

其三,制度推进与理念更新相辅助。

城市政府的重视,是垃圾分类工作进展速度与效果的基本保障。在居民尚未形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初期,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利用政策把握方向,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保障垃圾分类秩序尤其重要。如济南市实施的 “撤桶并点”模式等。

此外,对居民垃圾分类理念的宣传与落实工作也非常重要。生活垃圾分类除了引导性和强制性等外在政策,还需要居民的自律意识和道德自觉。对此,济南的不少社区自组织了垃圾分类的宣讲活动,利用网络新媒体以及线下辅助对分类导示、倾倒指引等环节进行意识强化和实际辅助。

多主体联动有待形成共识

生活垃圾分类整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和治理的过程。目前,各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台正在逐渐完善,各地政府也都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相关企业和组织参与进来。

但与此同时,还存在部分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比如济南垃圾分类条例实施半月,仍有居民表示自己所在小区或单位没有展开垃圾分类,也有声音反映,路过很多地区并无分类的垃圾桶等。对此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过程。

其一,负向激励处罚措施需强化执行力度。

要促进居民快速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既要鼓励引导又要实行惩罚强制,尤其是对部分垃圾分类落实难的单位。

根据《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将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对于拒不改正以及逾期不改正的进行相应的处罚。单位和个人未在指定的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目前,对于没有动作的小区、物业应当加强惩罚执行力,真正形成垃圾分类的刚性约束。

其二,集体意识教育有待加强。

提高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对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总体格局至关重要,宣传教育工作应更加深入地开展至各单位、社区甚至户中,让居民切身地意识到垃圾分类将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和“义务”,从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中不断强化集体观念。

可以看到,在部分垃圾分类实践较好的发达国家,均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主,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

其三,加快推进相关新型服务项目。

随着垃圾分类格局的全面铺开,部分因此而催生的新型服务项目也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部分地区建立的垃圾分类亭、支付宝上门回收,以及部分代扔垃圾服务等。

这些项目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上班族或高层小区无法将垃圾扔至指定的垃圾回收点的现实问题,也弥补了部分老年人难以将垃圾分类、行走难等困境。

对这类新型服务项目的探索和鼓励,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备的垃圾产业链,也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和主体单位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真正形成社会合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