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

2019-10-17 16:24:26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大家是否对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感兴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大家是否对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感兴趣呢。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自亚洲一些国家“洋垃圾”入境禁令出台后,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其中德国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

自2017年7月以来,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颁行了“洋垃圾”入境禁令,此后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其中德国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

德国不仅是欧洲经济的“排头兵”,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塑料垃圾生产国。德国联邦环境局数据显示,德国每小时约消耗32万个一次性塑料咖啡杯,塑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三成以上。过去,德国一直将中国作为塑料垃圾出口对象国,年均对华出口约56万吨。然而,2018年德国对华出口塑料垃圾数量仅为1.6万吨,同比下降95%。

失去中国这一出口渠道后,德国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减少德国国内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德国通过征收一次性塑料附加费的办法,将成本转移至消费者,从而实现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目的。

例如,近年在面临塑料出口受限的形势下,德国联邦环境局提议对每杯一次性咖啡征收30欧分的塑料费,并尝试在咖啡销售点、面包房、超市、加油站等集中区域设置多次性咖啡杯用作替代。附加费用于城镇绿色基金,资助环境保护活动。

二是欧盟层面立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019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了一项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新法律,规定到2021年,欧盟内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叉子、刀子、勺子和筷子)、塑料吸管、塑料棒棉签、塑料气球棒、食品容器和塑料杯等。采取“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将垃圾回收费用转由生产者承担。

三是将塑料垃圾出口转移至其他国家。德国一度将出口垃圾向马来西亚、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国家转移,但近两年这些国家拒收“洋垃圾”的呼声日益高涨,德国的塑料垃圾出口转移方案亦受到挑战。

长期方案基本成熟

在出口转移受限、“垃圾围城”无法根本解决的背景下,德国塑料垃圾不得不由出口转向“内销”。德国依托自身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工业体系,正在打造一条“回收、处理、再制造”的垃圾处理产业链体系。

首先,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早在1991年,德国政府就公布实施了历史上第一部包装法——《包装管理条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法规规定,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包装废弃物必须再利用或再循环,并强制性要求各生产企业不仅要对产品负责,还要对其包装的回收负责。面对新形势,德国政府于2019年对《包装管理条例》进行革新,“新条例”提高了各类包装材料的回收目标,并鼓励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该法规要求,在德国市场销售商品的企业,如果不能遵守德国最新的包装法,将面临高达5万欧元的罚款和销售禁令。

此外,德国政府还先后颁布了《垃圾处理法》《避免废弃物产生以及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容器包装废弃物的政令》《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法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以使德国形成一个封闭的废弃物处理循环系统。同时,欧盟层面也提高了塑料制品的回收比例,规定到2029年各成员国必须回收90%的塑料瓶,到2025年塑料瓶必须含有至少25%的可再生成分,2030年必须达到30%。

其次,严格执行细致的垃圾分类制度。德国是全球最早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根据性质、利用价值等将垃圾分为6大类,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进行区分。在废弃包装中,纸制包装投入专门投放废旧报纸、杂志的蓝色垃圾桶;玻璃瓶罐按颜色不同分别投入不同的玻璃桶内;铝、铁、塑料等轻型包装材料则投入专门的黄色垃圾桶;生活垃圾则投入褐色垃圾桶。分拣后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进入不同的工业部门回收利用。为了使垃圾分类有序有效进行,德国实施“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垃圾回收公司的工作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会给附近小区的物业管理员以及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信。若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有权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这将倒逼物业与居民自管会自主寻找“罪魁祸首”,要求其按要求投放垃圾。2014年的一项社会调研数据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细致的垃圾分类为德国的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

此外,加强对生产者的约束,打造垃圾处理体系。德国在垃圾处理上遵循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本理念,对固体废弃物坚持预防为主、产品责任制和合作原则,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废弃物的产生。对于运输包装,生产商和营销商对其承担回收利用义务,针对部分行业还增加了循环运输包装的使用比例;对于销售包装,政府向生产者征收一定的污染费用,以减少使用销售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装饰性包装是销售包装的附加包装,并非出于满足卫生、保质或保护商品免遭损害与污染的目的,因而政府规定生产者必须回收这些大多是出于美观而采用的包装。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德国政府加强了约束工商企业界在生产阶段的行为,从源头控制垃圾“制造量”。

同时,“德国二元体系”协会也在加紧推行回收再利用的“绿点”计划。根据计划,德国生产及经营企业要注册成为协会会员企业,然后根据所产生垃圾的再利用难易程度缴纳一定比例的使用费,从而获得在其产品上标注“绿点标志”的权利。协会收集企业交纳的“绿点标志”使用费,用于垃圾回收、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绿点”计划不仅有利于限制垃圾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还会对废弃包装物进行循环处理,为工业提供再制造的原材料。

加强社会意识、严格约束生产者、“绿点”计划资金支持等打造了规模化的德国塑料垃圾处理体系,根据环保回收咨询机构Eunomia的统计,2018年德国塑料垃圾回收率达56%,高居全球回收排行榜榜首。

回收衍生产业初具规模

依靠自身工业体系,德国正加强在制造业中使用回收原材料。在汽车制造行业,近年来制造商做了很多努力来提高其车辆的可回收性,目前新车型的可回收率在95%以上,部分车型的保险杠采用100%可回收的塑料材料制造。在塑料制造业方面,德国塑料垃圾处理设备能将塑料分拣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E(聚乙烯)、PVC(聚氯乙烯)四大类,为不同制造业提供原材料。PET用于塑料瓶,PP普遍用于食品托盘、洗发水瓶、汽车塑料等,PVC广泛用于管道、窗户型材等。德国罗斯托克工厂收集废旧PET塑料瓶,以生产新的PET瓶,回收率高达90%。该厂每年可回收3.2万吨塑料瓶,节省相当于2.8万吨原油。

(编辑:小虫)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