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憋屈”的碧水源——PPP战线收缩净利大幅下滑

2019-09-03 11:56:29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憋屈”的碧水源——PPP战线收缩净利大幅下滑,大家是否对“憋屈”的碧水源——PPP战线收缩净利大幅下滑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憋屈”的碧水源——PPP战线收缩净利大幅下滑,大家是否对“憋屈”的碧水源——PPP战线收缩净利大幅下滑感兴趣呢。

“近两三年,公司发展的很憋屈,主要精力都用在搞钱上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水源”)副董事长何愿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专访时说。

碧水源自称为中国环保行业、水务行业标杆企业,它也是环保行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大户。据统计,碧水源一季报中显示处于施工期的PPP(BOT)项目有125个,而完成这些项目仍需407亿元投资。

受PPP政策变动影响,8月24日,碧水源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营收为35.5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6.5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92.94%。

实际上,碧水源有在收缩PPP项目。“今年以来我们没再大搞PPP建设,目前实际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缺口约100亿元左右。”何愿平解释说,上半年公司业绩变化大是因为新增项目较少,且部分项目已被清理;预计下半年的业绩将表现不错。

虽然,何愿平对公司下半年表现比较乐观,但市场上依然普遍认为,当下的碧水源对现金存在着急迫地需求,眼下的转型发展并不易。

1.jpg

▲北京碧水源总部

PPP项目降温,碧水源艰难转型

资料显示,碧水源是一家拥有在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海水淡化、民用净水、湿地保护与重建、河流综合治理、城市光环境设计建设等领域全产业链的高科技环保企业。

环保行业投资量大,回款周期长,有些环保企业大规模融资,用的就是PPP模式。何愿平坦言:“环保PPP项目从2015年开始,2016年-2017年为发展扩张期,2018年开始刹车,环保行业PPP靠投资拉动业绩增长,如果没钱投资便会下降。”。

PPP相关政策收紧,环保产业也遭“殃及池鱼”。今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PPP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对新上政府付费项目的审慎要求,即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项目。同时,财政部还建立PPP项目支出责任预警机制,对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7%的地区进行风险提示,超过10%的地区严禁新项目入库。随后,江苏、山东等地陆续跟进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

何愿平表示,在降金融杠杆的背景下,PPP环保项目实际是升杠杆的,如此一来去年整个行业几乎无一幸免的出现下滑,碧水源也不例外。

“这几年,碧水源在很多地方出资帮地方政府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后因降杠杆导致银行贷款减少,对我们产生了不利影响。”何愿平回忆称,过去的碧水源一般只提供服务,公司最好的时候账上有100亿元的现金。

据何愿平介绍,为控制风险碧水源将所有的PPP项目依据融资情况,划分为白名单、橙色名单和黑名单三类。其中,已办理贷款并正顺利进行的项目归属于白名单;项目资金已与银行交流,贷款基本可批的归属于橙色名单;而黑名单则是指被踢出库,或中途停止不能继续推进的项目。

“事实上,环保行业里很多公司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碧水源作为行业龙头虽有技术支撑,但也及时调整了战略,尽量减少在PPP方面的投资。”他进一步解释称,PPP项目属重资产,且各地项目运营差异较大,如新疆、河南以及东北地区,很多项目贷款较难;像湖北、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以及山东等地的情况则较好;而四川、云南等地大概有50%的项目可以顺利开展,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碧水源市值从最高时超800亿元已降至不足200亿元,这是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何愿平称,尽管会经历痛苦周期,但碧水源也正在不断反思、调整,对于未来我们仍有信心。

公司业绩大幅下滑

众所周知,碧水源曾是创业板第一白马股,在节能环保趋严的背景下,借PPP模式之风而迅猛发展。

《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0年上市以来作为处于成长期的高科技环保企业,碧水源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着较高速的增长。2011-2017年间,其营收增速除2014年为9.85%外,其余6年的增速都在50%以上,2011年高达105.01%;净利润增速除2014年为16.3%外,其余6年的增速都在35%以上,2011年高达94.68%。

不过,2018年碧水源的营收和净利润却双双出现下滑。去年公司营收为115.18亿元,同比减少16.34%;净利润12.45亿元,同比减少50.41%;扣非后净利润12.77亿元,同比减少43.7%,而此下滑趋势至2019年上半年结束仍未出现扭转。

日前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碧水源今年前6个月营收为35.56亿元,同比下降7.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6.54万元,同比下降92.94%;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479.32万元。

与此同时,2018年年初到2019年二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由45.8亿元上升至的56.67亿元,存货由12.85亿元上升至27.31亿元,生产经营活动出现明显下滑,持续增长的预期面临挑战。

另外,记者通过分析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亦在逐年下降。除2014年以外,公司净利润增速均落后于营收增速,7年间净利润占营收的比重从2011年时的33.63%下降至2017年的18.62%,而2018年占比为11.65%。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碧水源方面称,主要是2018年国家实施金融降杠杆以及PPP项目风险严格控制的措施,公司业务因此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公司为进一步控制经营风险,对部分风险项目的实施节奏进行了调整与管理,因而导致公司的业务及业绩部分下滑。

何愿平还表示,上半年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旗下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城乡”)的合作,强化了公司对风险的控制,因此部分PPP项目必须清理掉。

当被问及PPP项目对碧水源业绩影响几何时,何愿平对《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公司业绩的80%-90%是靠PPP投资增长拉动的。

“一家到处做担保的企业”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有不少投资者质疑称“碧水源是一家到处做担保的企业”。在查询其近期公告后,记者发现上半年公司为30余家子公司做了贷款担保,所涉担保额超80亿元;截至8月31日,下半年被担保子公司数量又增加了10家,涉及担保额约18亿元。

“其实碧水源是在替当地政府融资,类似的PPP项目都是这样。”对于频繁的担保行为何愿平解释称,PPP项目公司是合资的,过去银行直接给当地政府融资,而规定调整后,作为大股东的碧水源就需为项目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并非碧水源希望多担保,而是母公司不担保项目就拿不到钱。

据何愿平介绍,担保对母公司的影响并不大,担保额也没有上限要求。“因项目原本是当地政府付费,几乎不存在风险。”他补充说。

那么是否会遇到欠款不还的情况呢?何愿平表示,地方政府不会赖账,但可能出现延缓支付现象,一般延期半年或一年。如果碰到当地政府不付费的情况,碧水源便会将工程建设停掉。

“截至目前,碧水源所有类型的项目中,只有极少的项目存在延期支付问题。”何愿平称,考虑到可能对公司信用产生的影响,碧水源会选择先垫资,但这只会占用少量资金,对公司影响不大。目前246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出现了垫资问题。

对于融资困难时公司是否会采用短期借贷等操作方式时,何愿平坦言,短期借贷成本太高,碧水源一般不会涉及。

现金流压力增加?

事实上,碧水源今年以来的调整动作较多。1月初,碧水源公告称计划转让部分股份给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过5月初,碧水源实控人文剑平及多名股东以31.9亿元的价格将10.71%股份转让给特大型央企中交集团旗下的中国城乡。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6月27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碧水源子公司北京良业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业环境”)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公开资料显示,良业环境是光环境运营商,业务涉及城市灯光秀,以及夜游文旅市场。

结合近期公司不断增加的担保额、积极引进国企投资者、拟拆分子公司赴港上市等一系列动作,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碧水源对现金的急切需求,公司目前很可能存在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据碧水源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公司通过各种筹资活动获得的现金分流入分别为96.81亿元、159.24亿元和144.82亿元,均已高于当年的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入。

而筹得的现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和投资。碧水源2016年-2018年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分别为16.28亿元、82.94亿元和63.58亿元,占当年融资所得现金的比例约为17%、52%和44%;包含利息支出在内的财务费用分别为0.84亿元、3.63亿元和6.69亿元,增长也比较快。

且投资活动现金流也一直存在缺口,2016年-2018年缺口分别为48.38亿元、110.66亿元和79.84亿元,投资活动现金主要流向“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金额分别为37.19亿元、100.19亿元和65.48亿元。

“环保行业内确实有部分企业因现金流断裂死掉了,不过碧水源不存在大笔债务到期还不上的情况。”何愿平说,PPP项目做的多确实给资金链带来了压力,所以我们要脱身出来继续做技术、做创新。

“中交集团入股,目前并未给公司带来现金,双方的合作主要涉及技术。”何愿平称,碧水源的经营现金流很好,只是投资项目回款周期较长且多数在10年以上。至于分拆良业环境上市,则是为了打造独立品牌。

“虽不敢说被PPP坑了,但PPP模式也绝不适合碧水源。”何愿平评价称,过去的碧水源属于轻资产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尽管公司净资产较大,但融资做PPP仍不是强项。

(编辑:逍遥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