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实地探访全球规模最大露天铀矿——“在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就是新闻”

2019-08-26 12:12:21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实地探访全球规模最大露天铀矿——“在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就是新闻”,大家是否对实地探访全球规模最大露天铀矿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实地探访全球规模最大露天铀矿——“在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就是新闻”,大家是否对实地探访全球规模最大露天铀矿——“在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就是新闻”感兴趣呢。

QQ截图20190826142646.jpg

▲湖山铀矿2号矿坑开采作业

8月初的一个清晨,随着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张益明扣动发令枪扳机,来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参赛者,冲出纳米比亚B2国家公路,开启了“第五届纳米比亚湖山马拉松”的比赛征程。

起跑点的人群中,湖山马拉松主办方——负责湖山铀矿运营的中广核斯科公司(以下简称“斯科公司”)总经理蔡于胜身穿红黄白相间的运动服,头戴的黑色鸭舌帽上,一面中国国旗格外醒目。三个多小时后,他与纳米比亚埃龙戈省省长共同为获奖者颁发了奖杯。

比赛前十几天,蔡于胜在湖山铀矿现场向记者讲述了斯科公司举办湖山马拉松的初衷:“融合、认同、扎根、共赢,是我们在湖山项目上最实际的行动,也是最好的收获。唯有这样,才能建好湖山铀矿。”

湖山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扎根纳米比亚,探索在地化运营、融入当地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12年中广核联合中非基金收购湖山铀矿至今,斯科公司依托占比超过95%的纳米比亚当地员工,建设运转起这座全球规模最大的露天铀矿,2019年达产后其产值预计将占纳米比亚当年GDP的4%。同时,这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实业投资项目,也赢得了纳米比亚政府的高度肯定。两年前湖山铀矿产出第一桶铀时,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向中国外交部发来贺信:“湖山项目投资巨大,为我国就业、税收、技能提升带来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欢迎这样的投资者。”

一则招聘引来数千人求职

从矿建到生产运行,短短几年间,斯科公司始终是当地人求职的大热门。在记者入住的酒店,谈及湖山铀矿,酒店服务员竖起了大拇指:“在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就是新闻,斯科公司是完美的雇主。”

1.jpg

▲湖山项目鸟瞰全景

“纳米比亚采矿行业近年来整体萧条,矿业人才出现了过剩,湖山铀矿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更提振了当地矿产行业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质部副经理张怀峰告诉记者,“前几天,我们发布了招聘广告,几个职位收到了数千份简历。”

斯科公司为何如此受欢迎?蔡于胜给的答案是:“湖山项目有特点、有亮点、有奔头。”

据记者了解,湖山铀矿是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大铀矿,资源总量为29.29万吨八氧化三铀(约合24.8万吨金属铀),居全球第三;采场年剥采量超1亿吨,水冶厂年处理矿石量1500万吨,设施规模居全球第一;项目开工三年即产出首批天然铀产品,全面达产后将推动纳米比亚GDP增长约8%、出口额增长约20%,并有望让纳米比亚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铀生产国和出口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矿建、运营阶段,湖山铀矿分别为纳米比亚提供了约4500个临时工作和2000个永久工作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员工已达1700人,比2012年收购铀矿时增长了40多倍,其中纳米比亚员工占比96%。薪资方面,斯科公司技术人员的年薪一般是30-40万纳币(1纳币约合人民币0.5元),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收入。在距离矿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来越多的斯科公司员工逐步具备了购置房产的能力,纷纷从偏远之地迁移到城市安家。

纳米比亚姑娘赫莎·鲁本目前是湖山铀矿一名“师父”级别的机修工,然而两年前,她还在担心自己无法进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毕业来到湖山项目实习以来,她努力学习发动机原理和结构,以及卡车和辅助设备总成件拆装技术,仅用一年,便成为机修技术能手,最终于2018年如愿加入斯科公司。

能够进入纳米比亚数一数二的矿业公司,在女性占比不到5%的矿山机械行业获得体面工作绝非易事,赫莎·鲁本因此成为家人的骄傲。事实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鲁本一样的求职者,以至于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员工外出时经常被人追问:“你们公司还招人吗?”

在湖山铀矿现场,55岁的车辆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记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铀矿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我的团队负责清洗轻型和重型卡车,每天都很忙,但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

从“水土不服”到“力往一处使”

但这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来之不易。

2.jpg

▲晨曦中的湖山铀矿水冶厂

蔡于胜两年前来到纳米比亚时,湖山铀矿刚刚进入试生产阶段,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问题,不是生产爬坡的压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习惯各异的员工。

不同于很多中国企业从国内派遣现成团队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铀矿的运营高度属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员工来自9个国家,其中96%是纳米比亚当地员工,中方员工只有40多人。同样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国内执行没问题,但到了湖山项目就开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异巨大,导致管理变量比国内更多更复杂。”蔡于胜坦言,“一味回避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进而影响管理、拖生产的后腿,必须有效整合不同国籍的员工,发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创造性潜力。”

蔡于胜和管理层意识到,给这样一个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须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层,必须走到员工中去。”

一系列积极的改变随之而来。

2018年初,斯科公司设立总经理接待日。一年多来,蔡于胜的办公室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慢慢变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断官司”的地方。员工之间发生了争执纠纷,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识)来劝和,并逐渐被大家认同;外籍员工抵触工作轮岗,他便用“人挪窝活,树挪窝死”的案例解释岗位流动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有外籍员工不理解一岗多责,但当他们目睹中国同事成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后,也开始主动承担本职工作外的必要工作;与外籍同事产生分歧时,中方员工不下命令不指责,通过耐心沟通说服对方……

“人心齐,泰山移”。在日积月累的磨合中,当地员工逐渐接受了新的企业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欢上了集体活动,并主动参与斯科公司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力往一处使”,为项目的高效推进筑牢了基础。

3.jpg

▲湖山铀矿开采中的矿坑

“我在矿山行业干了19年,斯科公司是独一无二的团队。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中国企业在数据文档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更感受到了团队协作实现目标的氛围。” 斯科公司首席运营官Angula Kalili说,“现在,对标全球矿山行业,斯科公司的设备利用率能达到8000小时,而国际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时,我们1700多人的团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生产力。”

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天然铀被称为核电站的“粮食”,是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核电所需的铀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通过“走出去”增强铀资源安全供应已成为核燃料产业的重要战略选择。

而在打造国际一流铀矿的过程中,中广核带来的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专业化人才,也为纳米比亚的采矿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4.jpg

▲湖山铀矿水冶厂一角

湖山铀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采矿场的双驱动重型卡车、特大型铲钻和人工智能软件,水冶厂的淋萃工艺、离子交换塔、双相不锈钢材料等工艺和设备都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这些高精尖的设备保证铀矿实现了产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生产管理流程体系,培育出了一批“种子”型员工。

据了解,纳米比亚采矿行业技术熟练工人较少,当地员工大多高中毕业即上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员工中也有半数以上是“新手”,很多员工电脑操作还未入门,人才培养的任务很重。“对此,我们特别为当地员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业文化等各项培训,累计培训成本超过2亿纳币。尤其是在采矿和水冶厂,投入了数百万美元,聘请国际知名培训公司,建立培训流程,构建常设且严格的内训体系。”Angula Kalili说。

5.jpg

▲湖山铀矿2号矿坑

湖山铀矿水冶厂维修部班组长张陆昊曾在中广核核电运营公司工作,2017年来到湖山铀矿,班组目前有八名外籍员工。“起初,大家对班组、程序、质量控制的认知基础差,认为工作只看结果,不需要按规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遵从程序规范操作的效果显而易见,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处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组的作用。”

为当地带来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等实惠的同时,斯科公司还逐步建立起了一条依托本地的采购链,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有效带动了纳米比亚小型加工产业发展。

斯科公司首席财务官崔斌告诉记者,目前湖山铀矿40%-60%的采购在当地完成,采购额达到50-60亿纳币。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设备,都由当地加工企业生产制造。“比如封装‘黄饼’(重铀酸铵产品)的容器,我们找当地企业生产,年产值可以达到1000万纳币。”

评论:湖山铀矿为中企“走出去”打了个好样

结束了湖山铀矿的采访,笔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时已近傍晚,距离酒店不远处,一座兜售手工艺品的露天集市仍在营业。见有中国顾客,摊主们纷纷用中文热情地打起了招呼:“你好,中国朋友”“你们怎么知道我是中国人?”笔者一脸诧异地反问。“刚才你们一群人中,有人穿着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们肯定来自中国。”一名摊主边回答边将一只精致的木雕塞到记者手里,“中国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币就可以带走它。”
一番对话,让笔者想起了几小时前在湖山铀矿听闻的细节——穿着工服外出时常被人追问,斯科公司是否还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厅,当笔者聊及湖山铀矿,服务员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湖山铀矿和鲸湾港一样有名,电视和报纸经常会有报道,我们的总统也常去那里视察。”

湖山铀矿之所以在纳米比亚享有超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原因不仅在于铀矿自身的规模足够大,更在于运营它的中国公司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就趟出了一条属地化运营的共赢发展之路——在湖山铀矿的采访中,几乎所有外籍员工都向笔者表达了这一观点,而这也是笔者一路走访下来的直观感受。

从运营模式看,湖山铀矿打破了外界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善属地化经营的刻板印象。湖山项目是实业投资项目,这类海外项目的惯常操作是直接从国内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团队开发建设。但由于近年来国内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大规模外派人力极不现实,加之纳米比亚政府对当地用工比例有明确要求,因此项目建设伊始即开启了国际化用工模式,根据实际需求高比例雇佣纳米比亚当地及其他国家员工,实现了从矿建到生产运营的属地化转型。在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背景下,湖山项目无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为属地化经营打了个好样,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国际化管理工作、属地化用工势必会面临文化、语言和习惯的巨大差异,这也是长期制约我国企业海外经营取得实效的核心难题。在这方面,蔡于胜有过深入思考,他曾留学日本数年,研究过日本企业“走出去”的历史,特别是对不少日本企业一味重视技术输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败的案例印象深刻。结合公司现况,蔡于胜坚信,唯有解决好文化融合问题,赢得当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扎根纳米比亚。于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钻研管理和技术,更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心理学、文化传播以及社区管理、公共关系等看似与企业经营“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受其影响,湖山铀矿的中方员工无一例外都身兼数职,其中难度最大但收获也最大的兼职当属文化沟通员。采访结束时,蔡于胜甚至同笔者开起了玩笑:“记者最适合做企业文化专员,你们可以考虑来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湖山铀矿地处沙漠腹地,四围难觅生机,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会是一块文化融合的热土,但文化融合却又实实在在地在这里生了根、结了果,它无形地存在于一席谈话、一次派对、一场比赛、一轮培训、一项公益活动中,甚至一次简简单单的班前会。可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探索和尝试,让湖山铀矿变成了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好项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样板工程。

(编辑:逍遥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