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回收外包合同(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

2022-10-29 10:17:28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可再生资源回收外包合同(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再生资源回收外包合同(关于

最近很多人关心可再生资源回收外包合同(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再生资源回收外包合同(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原标题:这只“小黄狗”何时“旺”起来

垃圾分类是近几年来的新鲜事物,也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也吸引了不少互联网企业加入。近日,早报热线接到市民反映,东山四路一台“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停用近一年,原先回收垃圾的设备,自己要成垃圾了,记者随即展开调查。

“小黄狗”停摆无人管

根据市民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李沧区东山四路找到这台“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发现确实如市民所说,已经停摆多日。附近居民说,这台机器差不多是去年下半年就停用了,他们也向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街道反映过情况,但一直没有变化。

记者观察发现,东山四路这台“小黄狗”位于多处开放式小区周边,从现场情况看,这台“小黄狗”已停用很久,几处投递口和显示屏已经破损,周围还有一些空矿泉水瓶、纸箱,因为无法回收垃圾,反而成了垃圾聚集点。

随后记者又来到百通花园附近的一台“小黄狗”,这台机器显示屏还亮,但投递口却无法使用。记者在手机上下载的小黄狗APP显示,这台设备的状态是正常运行,只显示纺织物投递口“正在维护”。附近居民介绍,机器刚设立的时候,大家还经常把旧衣服分类投入,从去年开始这台机器经常显示“维护”,多个投递口不能使用,来投递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此外,记者还走访了福临万家二期、北山社区等,多台“小黄狗”的投递口也都显示“正在维护”,机器显示屏和外观也是多处破损,看起来很长时间无人使用。

调查

曾被夸变废为宝“神器”

记者查询发现,“小黄狗”最早在2018年下半年进入青岛市场,被宣传为“变废为宝的垃圾分类神器”,它的自我介绍称:“拿着垃圾下楼,换成现金回家”。 “小黄狗”的宣传材料显示,它们以有偿回收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通过“物联网+智能回收”模式,前端对居民生活垃圾从源头进行分类,中端专业的清运“铁军”实时回收,后端分拣、再利用的分拣中心完成生态产业链,确保生活垃圾被及时高效地清运,最终再利用。

根据介绍,“小黄狗”共设置6个箱体,包括金属、废弃塑料、纺织物、易拉罐和塑料瓶、纸类、玻璃和有害垃圾。当垃圾箱满载以后,小黄狗智能回收车队会及时清运。到2018年11月,根据媒体报道,在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等地设置了300余台“小黄狗”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记者在网络搜索发现,2019年,有不少外地媒体报道“小黄狗”停用的消息。如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称在北京不少社区、商圈,垃圾分类明星企业“小黄狗”运营的再生资源回收机,出现了暂停服务的告示,令不少居民担心:“本是回收垃圾的设备,会不会最后无人管理,反倒是自己成了垃圾? ”

回应

经费不足导致停工

针对这种情况,记者联系到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李沧分公司的客服。客服人员表示:“东山四路的‘小黄狗’停用,是由于与社区签订的合同到期,后期将把机器搬离。 ”

记者随后采访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经理,对方表示,垃圾分类是近几年城市治理的重点,因此他们与多个街道、小区、物业公司合作,发展趋势还不错。以街道为例,公司向街道交一年2000元的电费,设备就可以在街道投入使用。

“公司最近运营经费不足,设在东山四路的这台机器投递数量最少,为了节省每年近9000元的费用,决定让这台机器停工。 ”李经理说。当记者询问发现多处地点的“小黄狗”均已停止使用时,李经理表示,“现阶段‘小黄狗’正对整体运营模式及服务系统进行全面整顿,后期如何发展公司正在讨论。 ”

分析

回收量太低难盈利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10月城阳区设立第一台“小黄狗”至今,该公司在青岛已经设置了316台设备。而如今,约有三四十台“小黄狗”已经停用。

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等多个城市,都出现“小黄狗”停用的新闻。曾宣传入驻全国34个城市、覆盖8469个小区、拥有361万注册用户的“小黄狗”到底怎么了?根据外地媒体报道,小黄狗公司之前出现财务危机,目前正处于资产重整状态,公司为降低运营成本,正把一些地方的“小黄狗”外包给再生资源的公司。

根据李经理的说法,“小黄狗”在青岛主要依靠“低价回收垃圾、高价卖出的方式盈利。”记者查询发现,市民使用“小黄狗”投进纸类垃圾,能得到红包环保金返现0.35元/公斤,而金属和塑料则是0.2元/公斤,这些价格都低于市面废品回收站的价格。“小黄狗”则把回收的垃圾卖给各个分拣点和回收站,赚取差价。这样算下来看似是盈利的,但工作人员坦言,目前青岛通过“小黄狗”回收的垃圾总量太低,再加上垃圾分类的人力成本不低,每天还有专门的垃圾分类车带来的运输成本等,导致至今没有实现盈利。

声音

回收箱设计存在问题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居民表示,“小黄狗”刚设置时,大家都感觉比较新鲜,他们在手机上下载小黄狗APP,简单注册后就可以到现场投递或者预约下单等待上门回收,每回收一定重量的垃圾,都可以在账户内获得相应的红包。这种“吃”垃圾“吐”现金的操作方式,让不少小区业主产生了兴趣,但时间一久,“卖垃圾”的钱比较低,很多人也就失去兴趣。

福临万家、百通花园的居民则向记者反映,“小黄狗”的回收箱设计存在问题。 “小黄狗”的箱体分成六个大小均等的回收口,对应的是金属、塑料、纸类、纺织物、饮料瓶、玻璃。 “有害垃圾家里也就是电池、化妆品,而快递纸箱体积很大。 ”一名居民解释,大件垃圾不仅很难塞进去,回收箱还经常是爆满的。

“织物类回收品也是如此,每个家庭每月丢不了几件衣服。 ”另一名居民说,这一类物品回收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认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细节,让“小黄狗”无法持续获得居民的认可。

“原本收垃圾的机器,如果经营不善,很容易自己成了垃圾。如果说最终被弃用,希望这家公司能把后续问题都处理好。 ”家住东山四路附近的一位居民说。

说法

为垃圾分类积累经验

近一年来,像“小黄狗”这样从事垃圾分类的企业全国有很多。而在青岛就有粤能、爱分类等垃圾分类企业正在运营。

李经理表示:垃圾分类的概念虽然讨论得火热,但很多早前投身互联网+垃圾回收的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回收量还达不到规模效益,加上企业的前期投入较高,互联网垃圾回收前景尚不明朗。

对此,从事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相关产业正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从现状来看,此类垃圾分类回收企业忽略了市场的现状,考察用户实际使用方向有偏差,导致运营效果出现问题。在面对运营成本高、盈利周期长、一些回收物价值低等情况下,运营遭遇困难也是在意料之中。但这些试水“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正在为改变传统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积累经验。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来源:青岛早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