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保百科带来北京冬奥会所有12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并具备办赛条件,如果您想了解北京冬奥会所有12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并具备办赛条件,请往下看。
北京冬奥会所有12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并具备办赛条件
3个赛区已准备好迎接赛事到来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脚步临近。12月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执行主任闫成表示,目前正在进行的“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进展顺利,冬奥赛前各项筹办工作也在持续深化,“所有12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并具备办赛条件,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运行团队全部组建完成、人员到位就绪,时刻准备迎接赛事到来。”
系列测试赛运行状况良好
举办“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是冬奥会前全面检验各项筹办工作的重要机会。自今年10月5日起至12月底,10项国际赛事、3次国际训练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有序展开,对标冬奥赛时,进行全要素的运行测试。
闫成介绍,截至目前,北京赛区承办的短道速滑世界杯等6项赛事,延庆赛区承办的雪橇世界杯等5项赛事及张家口赛区承办的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等都已圆满结束,测试赛进程已过大半。“从已经结束的测试赛看,赛事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既定测试目标,赢得了国际体育组织、参赛运动员及境内外媒体的积极评价。”他说。
系列测试赛期间,相关组委会及场馆团队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充分磨合,对标冬奥赛时,有序完成各项工作;竞赛组织团队得到锻炼,竞赛运行流线得以充分检验;测试赛场地设施彰显出“科技范儿”,均达到冬奥赛事要求的技术标准;赛时运行指挥体系全面启动,不同业务领域之间协同配合、联动运转……相关各方做到能测尽测、应测尽测,为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举办测试赛的同时,冬奥赛前各项筹办工作也在持续深化。闫成表示,目前,所有12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并具备办赛条件,冰上项目场馆完成制冰,雪上项目场馆赛道准备工作进展顺利。“3个赛区的冬奥村装点一新,先后点亮楼灯,开展了一系列全流程、全要素、场景化的运行压力测试。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运行团队全部组建完成、人员到位就绪,时刻准备迎接赛事到来。”他说。
赛事服务保障不断攻坚克难
冬奥会赛时,大部分雪上项目比赛将在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举行,针对两个赛区较为复杂的山区地形,做好精准的气象服务是保障北京冬奥会赛事顺利进行的关键。
据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介绍,4年多前,中国气象局就成立了冬奥气象中心,经过努力,现已建成延庆海陀山、张家口康保2部天气预报雷达设备和50多个赛道气象站,建立起具有“多要素、三维、秒级”特点的立体气象监测网络。“气象中心连续几年监测收集山区赛道气象数据,编制相关气象报告、气象风险分析报告,持续向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相关信息,以帮助大家提前做好气象风险的应对准备。”
他表示,目前北京冬奥组委正在与国际奥委会、相关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奥林匹克转播公司等共同研究编制北京冬奥会应急日程。赛时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将及时启动竞赛日程变更的管理程序,全力做好各方面的应急准备,最大程度降低极端天气给赛事带来的不利影响。
鉴于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日前共同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以下简称《防疫手册》),对相关人员严格执行“闭环管理”。赵卫东表示,本月第二版《防疫手册》即将发布,“这些努力,就是为了保证北京冬奥会在最安全的前提下举行。”
他解释说,“闭环管理”并不会限制任何注册人员在“闭环内”的自由活动。在“闭环内”的大区域里,注册人员可以通过专用的交通工具在驻地、场馆及场馆与场馆之间,以及3个赛区之间自由流动。“我们将为注册人员提供以高铁和班车为主的交通服务,高效满足注册人员在3个赛区及赛区内部场馆之间的快速通行。”
冬奥筹办着眼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际惯例,无论赛事举办地降雪量多少,冬奥会所有的雪上项目竞赛场地均需人工造雪以保持雪地形状,确保参赛运动员拥有相同的比赛条件。据了解,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从11月15日开始正式造雪,预计到明年1月中旬能够完成造雪工作。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冬奥会赛时延庆赛区的需水量仅占延庆地区现状用水量的1.6%,占延庆本地区水资源总量的4‰。”北京市延庆区区长于波表示,延庆赛区在整个造雪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元蓄水、循环用水、科技节水,确保既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又不会对区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