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超10省鼓励新能源配置储能,企业又要伤不起?,大家是否对超10省鼓励新能源配置储能,企业又要伤不起?感兴趣呢。
近日,山东、湖北、山西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方案和申报要求,明确鼓励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并提出优先支持配置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
然而,在新能源发电进入冲刺平价上网的关键期,配置储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投入,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
电源侧储能装机或将爆发
近日,湖北省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20年评价风电和评价光伏发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优先支持风储一体化。对拟接入同一变电站或同一消纳台区的多个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优先选取风储、风光互补项目。风储项目配备的储能容量不得低于风电项目配置容量的10%,且必须与风电项目同时建成投产,以满足储能要求。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超10个省市区相关部门或电网公司发布了同类通知或文件。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正在成为地方推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标配。
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看来,“光伏+储能”正逐渐成为优先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2019年以来,我国已有多省份提出可再生能源项目可主动配置合理的储能容量。“鼓励”“优先”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地的政策文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光伏配置储能的发展态势。
记者发现,在地方电网公司发布的意见函中,还特别提出了储能配置的装机规模要求。比如,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表示,根据申报项目承诺,在分析省内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省内新能源项目建设实际进展和电网调整情况,建议储能配置规模按项目规模20%考虑,储能时间2小时,可以与项目本体同步分期建设。
在此背景下,行业内预计,今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仅今年上半年,针对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的项目,国内招标规模就已经超过200MWh。其中,以安徽、青海、三峡地区的风电项目,以及山东省的光伏项目为主。”东方日升储能事业部副总经理秦宇峰告诉记者,预计今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储能全年装机量将突破1GWh。
集中式光伏将成储能主要应用场景
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19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达1.71吉瓦,同比增长59.4%。产业重点应用场景也不断变换,从最早的用户侧切换至2018年的电网侧,再到如今的电源侧。
秦宇峰认为,这是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产业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储能将会成为一个新能源发电配置的必需品。‘新能源电站+储能’的发展趋势将不断加速,储能作为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占比将越来越大。”
在研究机构看来,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电站或将成为国内储能配置项目的风口。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简称“CNESA”)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投运的光伏储能项目(含熔融盐储热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800.1MW,已投运的与集中式光伏电站配套建设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625.1MW,占全部光储项目总规模的78.1%。
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 Trend认为,从国内近期的项目动态来看,在集中式光伏发电、风电基地布局大容量储能已成为各地优化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电站配置储能或将成为储能重要的应用场景。
对于光伏发电、风电两种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产业,业内更看好光伏发电配置储能的效果。
SOLARZOOM新能源智库称,与风电相比,光伏发电可预测性较好,且具有一定规律性,储能每天有效循环次数不足1次,电池周转率较低。而风电受自然资源影响更大,日间波动明显,其配套储能的电池利用率更低。
成本增加经济性待考
在政策支持下,部分省份已经行动。据Energy Trend统计,今年,在内蒙古光伏发电竞价项目中,天合光能、华能、国家电投等企业共计超过400MW的光伏项目都将配置储能。
虽配置储能提升了项目的竞争优势,但投资主体转为新能源发电企业后,市场开始担忧新增投入对企业开发项目的现实影响。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我国储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成本仍较高。同时,光伏发电、风电进入竞价、平价时代,补贴的退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盈利压力。配置储能后可能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
“确实在成本上会有一定的压力。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来说,项目成本回收周期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秦宇峰告诉记者,“总体来说,储能占总成本比例并不高,仅在5%左右。同时,随着光伏组件价格每年以15%—20%的速度下降,企业可以消化投资中增加的储能成本。”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最大的瓶颈在于项目没有稳定且普遍适用的盈利模式,导致其经济性不强。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系统无法发挥企业主动性,尚需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以提高项目的经济性。
CNESA也在研究中表示,如果有实质性的鼓励政策,或较为成熟的辅助服务市场,可再生能源项目配置储能才能迎来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成本、盈利相关争论不断,看似难以协调,但在企业看来,储能产业发展前路光明。“随着储能成本的下降,以后会趋于平稳。”秦宇峰说。
(编辑:逍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