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森林里有什么?科学志愿者带你一探究竟,大家是否对森林里有什么?科学志愿者带你一探究竟感兴趣呢。
如果各位看官认为科学志愿者活动都是游山玩水,轻松逗比的一面,其实不然,生态学野外调查有轻松欢乐的一面,更有艰苦辛劳的重复劳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志愿者真正了解科学研究与保护行动,以及通过这样的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议题。
这次的科学志愿者们已经将这三天的体验化成洋洋洒洒的文字稿件向我砸来,不是因为我们活动虐人,也许真正经历过一线的科研和保护才有如此这般地感情来倾诉。
辛(chi)劳(he)工(wan)作(le)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此次的科学志愿者由来自南京的大学生、北京的独立咖啡店长、昆明安宁化工厂的工人、友邻NGO的实习生等组成。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此次监测和数据收集的工作。让我们再通过一波活动照来回顾这次“苦中作乐”的志愿者活动吧。
做调查需要披星戴月,离开被窝真的很需要勇气
赶上岁末杀猪饭,自然是最大的幸运
陡坡上作业,不畏艰辛的A组,努力完成了大部分工作
在火烧迹地摸爬滚打之后秒变“消防员”
志愿者“洵哩噜”分享中:苦与乐在这里的界限很模糊,如同他们的笑脸一样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的王荣兴博士给大家分享鸟类调查知识
志愿者证书颁发:红衣服这位你确定不是滇猴派来的?
护林员杨桂天带领志愿者进行天池步道自然体验
这次活动志愿者完成了8块植被样地的调查,以及10个鸟类调查样点的数据收集和环境要素气象站数据收集,本次数据结果经过分析整理后也会反馈给志愿者们。
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科研工作经过将近一年的监测,监测数据通过分析,目前有了初步结果,志愿者们来看看自己虽微小但有意义的贡献吧!
为了评价人工促进更新和自然更新林地恢复的成效,我们选择用昆虫/微生物/鸟类的多样性及气候监测、溪流理化性质作为指标。
昆虫
选取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地和自然恢复林地的各3块样地,布置昆虫陷阱收集昆虫。
通过一年3个季度的不同海拔不同样地的监测,共获取昆虫标本8目1151头。各个季节不同林地昆虫多样性最高的对应海拔及优势种如下表:
人工干预更新林与自然恢复更新林两者群落相似性较高,共有昆虫物种高达25种,环境差异不大。
微生物
取样选取了四块区域,在不同区域的同一海拔处取样点进行捕食线虫真菌的采集工作。
从320份土样中共分离出675株捕食线虫真菌。其中,379株已通过捕食器官鉴定到属,鉴定出的物种属于三属,其中从各区域来看,Dactylellina属均为优势属。而离火烧区域越近,Drechslerella属的占比越来越高。人工恢复区没有Arthrobotrys属。
在近端对照区域中捕食线虫真菌群落与远端对照也存在差异,说明火烧不仅对火烧地造成直接影响,对于周围区域也会造成间接影响。同时,由表中看出,相比人工恢复区域,自然恢复区域的群落结构与对照区更相似,因此推测自然恢复可能更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但还需要后续研究来进行检验。
鸟类
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生境条件一致的样地上各选取5个样点,选择规范如下:
在每个样点用10分钟左右记录。调查分别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开展,共调查3次。结果共记录到鸟类34种,隶属3目12科,其中以雀形目鹟科鸟类居多。在所调查的34种鸟类中,天然恢复林鸟类26种,人工恢复林鸟类17种,共有鸟类9种。
无论是物种多样性或是栖位、食性、体型大小,自然恢复林都较人工恢复林鸟类物种数多,可能是因为人工恢复区火烧时多为树冠火,较为严重,火烧后植被结构单一,鸟类生境异质性较低,故导致鸟类多样性低。
气候监测
在人工恢复样地与自然更新样地分别设置一台微型气象站对降雨量、土温,土壤含水量3个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共监测112天,每隔0.5小时取样1次。
从整个监测周期看,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恢复林的降水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恢复林土壤温度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人工恢复林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自然恢复林。随着植被的更新演替,立地条件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继而继续影响植被的演替进程。
溪流理化性质
本次监测分别选定火烧迹地人工恢复区溪流一条,自然恢复区溪流一条,每条溪流选择3个位点进行监测。
结果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溪流水体的电导率逐渐升高,而在两条溪流的盐度无差异。人工恢复区域内溪流水体的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溶氧、pH均高于自然恢复区域。这与植被的更新改变了当地的土壤条件有关。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绿水青山需要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金山银山则是在山水林田湖这个复合系统里生存的人们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我们在云龙做的是一个示范,希望恢复的森林可以发挥更多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为周边社区提供更多的服务。
科学恢复森林,我们在行动,明年继续!
(编辑:Ni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