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再生资源炼油化工厂(再生资源 石油)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再生资源炼油化工厂(再生资源 石油)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变革与转型”、“新能源”以及“新生态”成为能源发展的热词,氢能作为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国内也出现了“氢能热”。
在低碳洁净的引领下,氢能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氢能产业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在此背景下,多位在不同领域有着其科学技术专长的院士也注意到了氢能发展的前景,不约而同地为氢能“站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以下是10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关氢能的发言与看法:
01
中国工程院院士
衣宝廉
衣宝廉表示,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将影响我国未来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和能源产业的变革,其中氢燃料电池和氢能将会扮演关键角色。“我们有两大期望,一个是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一个是提高国家空气的清洁度,解决环境问题。而要想做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一定要发展氢能,发展可再生能源。”
他认为,可以通过发展氢气的管道运输,从而充分发挥氢能在新能源产业中的作用。根据能源的地域特性,可以利用西南、西北、东北丰富的水电与风电、太阳能来电解水制氢,利用天然气管网把氢和天然气一起运到全国各地,从而搭建出庞大的燃料电池网络、减少天然气进口并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此前,衣宝廉曾建议国家尽快明确用天然气管网输送氢气的标准规范。
0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灿
李灿提出,“十四五”要想把氢能产业做强、做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势在必行。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的绿氢不仅可以直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另一方面,将其与二氧化碳相结合还可以合成甲醇。甲醇是液体燃料。它可以像汽油一样运输、储存,被输送到加氢站后再转化成氢。这样就可以缓解氢燃料电池“制、储、运、加”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
“以甲醇为氢源的氢加气站的方案具有多项优点,建议‘十四五’时期进行推广。”与传统的氢气加气站不同,新方案既可以解决高压运输、储存和加氢的安全问题,还能够实现二氧化碳回收和用氢全过程清洁的目标,可以形成油、醇、氢共站的新局面。
03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明高
欧阳明高认为,能源革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条途径,其核心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作为未来储能的重要方式——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车,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他表示:“风电和光伏不能大规模发展的原因在于其波动性,要储能才能平衡电网,而当前没有合适的大规模储能方式。”相关数据显示,如果2040、2050年达到3亿辆电动轿车,车用电池储存的总电量可达200亿度电。所以最终储能第一要靠纯电动车电池,第二靠燃料电池车的能源—氢能,可再生能源用氢能实现大规模长周期储能是氢能燃料电池立足的基本点。
04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
张涛
张涛指出,中国能源挑战来自于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与碳排放,增加可再生资源,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纳入整个能源结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实现油气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碳中和的目的是消减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仅仅把光能、风能作为电能、热能使用,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基于此,张涛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等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研究提出了“液态阳光甲醇”,认为是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的一个可行方向。
0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学础
能源是国家国际经济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煤炭储量较大,石油储量却依然不足。“我们现在每年的石油消耗量6亿多吨,但70%~80%都需要进口。能源、尤其是石油仍是我国的短板。” 沈学础认为,对中国讲起来,新能源是唯一的出路。
“新能源用的材料也不断在发展,最近的石墨烯材料,还有一些宽半导体等等都在广泛发展,我们的氢能源正在异军突起。”
06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才能
未来我国如何构建油气发展新格局?邹才能认为,一是稳油增气,二是油气跨界融合发展,三是建设智慧油气。
油气工业要持续发展,他认为需要“三个跨界”融合,即风光热与油区融合、油气工业与氢工业融合、油气与新材料储能融合。其中,油气工业与氢能融合发展具有先天优势,打造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用氢的全产业链,构建氢气工业。
07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
干勇
干勇透露,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氢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包括氢能源的利用、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等。
他认为,中国应该开创氢能的“重卡时代”,同时钢铁行业也可以发展氢循环经济。而固态储氢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应用有它的独到之处,且目前已有一定商业模式,经济可行性高,技术路线也已经出现。
08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彭苏萍
彭苏萍表示,从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思路来看,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重点突破方向是提高系统功率,先开发百千瓦级系统进行示范,逐步向兆瓦级、百兆瓦级发展。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特点,彭苏萍认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的技术成熟最高,市场潜力最大,适合在近期重点推广;固定式发电未来将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需要将电池的功率做大。
09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
顾大钊
顾大钊提出了几点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稳妥推进工程示范。他希望国企,尤其是央企要加大介入, 在CCS方面做进一步示范,将CCS的技术经济性了解透彻。同时,稳妥推进氢能项目的示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系统性风险。
第二,低成本低碳制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工程示范创新链。组建央企国企创新联合体,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攻关,形成创新合力。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
张玉卓
张玉卓表示,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大力发展氢能是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战略选项、现实选项。
谈及亚洲未来应该采用何种能源解决方案支持经济增长,张玉卓认为,近期应该是传统能源的洁净化,中远期是清洁能源的规模化。
他透露,中国石化目前正在大规模的布局氢能、加氢站。氢能的产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通过化石能源制氢,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中国石化近期首先要充分利用炼油化工厂的资源,之后再进一步导入可再生能源制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