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沙子是再生资源(沙子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沙子是再生资源(沙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综述:
动物生存法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掠夺食物资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在努力抢占各种资源。从以前通过殖民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侵占,到后来通过武装暴力对石油资源进行掠夺,再到现在通过航天科技对太空资源进行探索,人类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变的更强而积累更多资源。
除了积攒更多用于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人类还会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保护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加大科研力度多方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还有保护淡水、土壤以及臭氧层等不可再生资源。
不过生活中有一种常见的资源,似乎无处不在却又很少被我们提及。论数量,它几乎可以与地球上的储水量媲美。但论价格,它曾在2018年价格激增600%,并在之后价格逐年攀升,甚至有人为它丧命。如今,可能“沙子”危机已经来临。
地球上有多少沙子?
沙是自然界中的微小颗粒。在沙漠、海边,它们常常大量出现。沙子的本质原本是在风力或者水力影响下,被自然打磨成直径只有不到2毫米的颗粒,所以我们把每个单独的沙叫做一粒沙。比沙更小的尺度是泥,它的最大直径不超过0.06255毫米。如果我们用手捻沙粒,就会有明显的颗粒感,但是用手捻泥则会有细腻的粉末感。
仔细观察沙子,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五颜六色的小颗粒,透明、纯白、橘黄、棕红、墨黑等色彩不一而足。这是因为沙子虽然几乎一样大小,但它们的成分却各不相同。大多数沙子的成分是二氧化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英石,还有一些沙子来自于花岗岩、石灰岩等。也有一些沙子因为出自于某种元素丰富的地带,所以富含磁铁矿、氯酸盐、海绿石等不同成分。
地球上沙子最多的地方就是沙漠。沙漠的全名其实是沙质荒漠。陆地上有大约21%的面积被沙漠覆盖,但只有20%的沙漠上有沙粒,因为沙漠上细小的沙粒在常年的大风下已经被刮走,所以沙漠上只剩下了大小不一的石头和茫茫无际的戈壁。
除了沙漠,海边也有大量的沙滩或者沙丘。这是因为海水长年累月对陆地上的岩石侵蚀,一些成分被水溶解,一些成分被海浪拍打成了细沙。流向大海的河水,也带来了非常多的沙粒,在海水的作用下,它们慢慢就堆成了沙滩。
既然沙子的数量如此庞大,那为什么有专家说它是稀缺资源,极度稀少?为何说我们或许正面临“沙子”危机?
“沙”和“砂”的区别
人类对于“沙子”庞大的需求量来自于工程建设。因为它是修建房屋、铺设道路的必用原料。不过此“沙”非彼“砂”,工程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沙子”统一写作“砂子”。虽然它们都是指颗粒状态的小石粒,或者类似于石粒的其他物质。但沙子一般都是指自然状态下的颗粒,比如沙滩或者沙漠中的沙。而用于工程建设的砂,则是经过人工粉碎成颗粒状的矿石。
由于沙子是天然形成的颗粒,所以在描绘自然或者气候中都用“沙”来描述,比如沙尘暴、风沙、飞沙走石。而砂石却是人为加工的成果,所以在描述制造业或者现代工业产物时,我们都用“砂”字。比如砂纸、砂轮、砂糖、砂锅等。一些特殊情况下,沙字和砂字是可以混合使用的,比如“采砂船”也可以写作“采沙船”。
因此,对人类而言非常稀缺的资源其实是“砂子”而不是“沙子”。有人也许要问,既然都是颗粒岩石,为什么仅仅因为形成原因不同,就出现一种因为量少而价格高昂,一种却随处可见不被利用的情况呢?为什么不用海滩或者沙漠中的沙子代替人工制作的砂子呢?
为什么砂是稀缺资源?
砂子成为稀缺资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自然界中的沙子不能代替工程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砂的需求量太大了。
海边的沙子不能代替工程用砂是因为,这里的沙子长时间被浸泡在海水中,所以它们含有氯盐成分。而工程中的砂子一般是用来做混凝土,但是氯盐成分会破坏混泥土的牢固性,锈蚀钢筋。钢筋锈蚀后甚至能够膨胀出原本体积的2.5倍,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开裂,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地面裂缝、房屋倒塌。
沙漠中的沙子虽然数量庞大,但在常年累月的大风中,这些沙子已经被磨去了棱角,成了圆滑的小颗粒。原本用于工程中的砂石起到搅拌、粘合及增加牢固性的作用。但这种沙粒非但不会增加建筑物的坚固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再加上直径越小的沙粒聚集在一起时吸水性越强,因此使用沙漠中的沙子还会导致水泥难以固化,所以人类也放弃了它们在建筑领域的使用。
砂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就像是战士上战场一定要带武器一样重要。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要使用1.8吨水泥和0.35吨的水泥以及其他材料,砂石在建设中的使用量占比在90%左右。如此大的占比也注定让它消耗巨大。
再加上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工业发展迅猛,城市化范围扩张,房屋道路建设地越来越多,对砂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了解,早在2018年,我国建筑行业每年就要消耗掉400亿吨砂石,有数据显示,我国在近10年内,对砂的使用量可能比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用掉的砂还要多。虽然这和我国经济发展快、人口多、国土面积大以及基建能力强也有关系,但中国是“用砂大国”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说,虽然地球上有大量的沙子存在,但自然形成的沙子无法用于工程建设,因此用作工程建设所需的砂子依然是稀缺资源。没有砂子可用就不再建设房屋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何解决砂资源稀缺问题?
面对工业用砂需求量增长,价格飞升的现状,建筑行业也在通过多种渠道解决砂资源稀缺的问题。一开始,人类使用河砂代替矿砂。
河砂是河水流淌时冲击岩石形成的砂石,和沙漠中的沙子以及沙滩中的沙子相比,它形成的时间更短,所以颗粒更大,表面更粗糙,硬度也更强。再加上河水中没有氯离子和盐分,所以它不会给混凝土带来任何负面作用,因此河砂是建筑行业认可度非常高的砂石。
但是河砂开采也有着极大的风险,葡萄牙就曾发生过一起因为河砂开采导致70人死亡的惨剧。这里的河砂在过度开采以后,桥梁地基暴露在外失去了稳固性,结果车辆行驶在摇摇欲坠的桥面时,突然发生桥梁倒塌事故,途径桥梁的车辆瞬间掉入河中,70人在这次“人为意外”中丧生。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墨西哥、印度、南非等地区均有为了保护河沙过度开采而不幸牺牲的环保人士、警察以及采砂工人,仅2019年这一年为此不幸丧命的人员数量就高达10人左右。
而且河砂的形成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增长速度非常慢。近几十年人类对河砂的开采有如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这就导致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比如湄公河三角洲仅2011年就被人类开采量5000万吨砂子,这里也因为砂石开采过量而导致陆地面积消退,而且消退速度极快。湄公河三角洲每年都会失去半个足球场大的面积。有专家指出,按照这样的陆地缩减速度,再过几十年的时间,湄公河三角洲的面积将会减少一半。
更严重的是,在湄公河两岸的柬埔寨和老挝,因为河砂开采过量,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河岸塌陷导致大量的农田和房屋被洪水淹没。类似的悲剧也在伊洛瓦底江及其他河流上演。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限制河砂开采,防止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砂子的市场明显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比如2017年,我国江西当地的砂石价格为30元每吨,但在第2年,价格就翻了两倍。对于经济发展更快,运输路程更远的广东、深圳等西部沿海地区而言,砂石价格的涨幅则更明显,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无砂可用”的窘迫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机制砂也就应运而生。
机制砂是指将石料或者其他废弃尾矿进行人工破碎制作成的砂,根据需求尺寸不同,可以调整破碎时长制作出不同规格的砂石。和天然砂石相比,机制砂有着更多优势。
河砂价格高、污染大、品质不均匀,并不是建筑行业最优的选择。机制砂在人工干预因素下,品质可控,产量稳定,空隙率更低,分布范围更广,使用也更加环保。而且机制砂的表面更为粗糙,更利于水泥等粘合材料的附着,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虽然机制砂比河砂的硬度低一些,但是仍然符合国家标准中优等品砂石的条件,完全满足人类常规建筑中的使用要求。机制砂在使用过程中,虽然需要降低比例增加用水量,但代替天然砂起到增固的性能几乎和天然砂一样有效。
另外,施工建设过程中,砂石作为最主要的原材料之,它的品质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在满足安全指标的前提下,机制砂避免了环境污染也满足了施工要求,甚至还控制了经济成本,所以是性价比非常高的替代品。
不过机制砂在使用时也存在混合性差的缺点,但是在使用机制砂的同时加入同为人工制造的石就能避免问题,而且还能减少混凝土的出现泌水和分崩离析的情况,从根源杜绝混合性差的问题,有效强化工程整体质量。
总结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地球上在城市中居住的人数已经增长了三倍多,42亿以上的人口在砂石密布的钢筋混凝土房屋中工作和生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范围越来越大,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后,交通铺路、房屋建设等必要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这就会创造出更大的砂石需求量。
虽然大自然无偿馈赠了无数资源供万物使用,但和煤炭、石油、淡水一样,砂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希望我们能尽可能地使用机制砂,开发出更多更环保的产品,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这个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