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走红,深圳全面转型,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剑指何方?

2021-04-21 17:06:06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碳达峰、碳中和走红,深圳全面转型,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剑指何方?,大家是否对碳达峰、碳中和走红,深圳全面转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碳达峰、碳中和走红,深圳全面转型,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剑指何方?,大家是否对碳达峰、碳中和走红,深圳全面转型,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剑指何方?感兴趣呢。

2012年1月15日,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水中的镉含量约20吨,污染团顺江而下,污染河段长达约三百公里,并于1月26日进入下游的柳州,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

面对严重且恶劣的群众受害情况,涉事企业根本没有能力予以赔偿,最终这一后果只能由政府来买单。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全国并非独一例。

这不得不进一步引发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主体的思考,如何在预防企业污染事件频发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做好环保处理工作,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一大关键领域。

事实上,近年来,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污染防治”已经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种种信号表明,我国都将迈入一个新的时期——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社会与市场共同发力的重点方向。

有了方向,接下来如何有效的推动发展,仍是个问题。3月1日,深圳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以下简称《绿金条例》)。作为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绿金条例》明确指出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简称环强险)等绿色保险业务,希望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力量来增强对绿色发展的支持,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同期,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定量化规范城市管理体系,将绿色价值与经济价值、产业价值进一步融合,成为评估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准。

总的来说,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擅长也倾向于借助市场化、标准化的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这样的路径也十分契合我国目前整体建设思路。

其中,在绿色金融领域,推行环责险体系的构建和环强险制度的试点正是贯彻落实这一思路的具体化措施。如今,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块,环强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更是势在必行。

目前,31个省(区、市)均已开展环强险试点,覆盖涉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等多个行业。在金融市场层面,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中国人保等业内企业也相继跟进,积极推动环强险的商业化进程,比如平安智慧城市智慧环保事业部便聚焦于此从保前、保中、保后三个环节设计深圳智慧环强险SAAS化平台服务方案,同期推出了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

31af136b-dc6f-4237-8886-249bc5a8eeef.png

智慧环保险平台web端

如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否就能明朗了呢?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的建设,又将如何运用数字化、市场化的手段来推行环强险机制完善?这里面都大有可讨论、可思考的空间。

“环强险”之下,是绿色生态发展的“隐疾”

事实上,在环强险之前,早在2006年,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开展环责险试点,即环境污染责任险。

两种制度的作用和价值相似,旨在企业因突发意外污染事故造成损失之后,可通过保险赔偿的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有利于分担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自身污染防治能力,避免再度出现“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情况。

但是,人嘛,总是抱有侥幸心理的。

部分企业经营者总觉得自家不会出事,更不想投入这笔保险支出,所以就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环责险的投保率并不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于是,我国开始重点推行“环强险”试点。相对于“环责险”,后者被赋予了制度上的强制性,也就是在试点范围内、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的企业单位必须购买这一类保险,就如同汽车必须得买交强险一样,以保证企业能有必要的环保抗风险能力。

为什么会有这一层变革递进?我们可以从深圳的试点经验中窥探一二。

深圳是最早一批列入全国试点的城市,开展环责险试点至今已有十多年,并逐步深化进入了环强险试点阶段,积累了不少经验。

最初,尽管这一制度名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但是并不存在法律约束力,而是按照深圳环保相关规定对不按期、不按要求投保的试点企业对外公布并列入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并辅以行政手段和配套监管措施予以推动。随后,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出台之后,深圳才结合该条例发布相应的惩罚措施来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实现对投保企业的监管强化。

这一改变也让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投保企业数量的增长,据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9月(深圳于同年7月正式开展环强险试点工作),试点企业名单1066家企业中已有约800家完成了承保前的风险评估,约400家企业已完成投保,试点工作效果初显。

其次是生态建设成果的正向反馈,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市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而取得这一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环责险、环强险试点的推行,使得深圳企业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环境污染处理等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可见,从目前试点的过程与结果反馈来看,“强制”都将成为一个大趋势,环责险与环强险并行、全面推行将有利于我国更好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发展。

诚然,这个路径的最终导向确实不错。但是,基于更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单纯地赋予一个“强制性”,环强险所能带来的成效仍然十分有限,其所推行的过程也将面临着诸多难以跨越的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环责险的试点就已有“前车之鉴”,市场化过程所涌现的问题无法简单地加以“强制”就能解决。目前,环责险和环强险的体系建设都有待完善,在试点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痛点,表现在方方面面。

在此,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一下,具体存在于企业经营者、保险公司、监管部门三方主体之上的“3+3+3”发展痛点。

1.企业经营者的“三差”:

其一,获得感差。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公众指责以及承担巨额赔偿。因此对于投保企业而言,都会尽量避免企业出现环保问题,但这意味着买了保险,在“不出事”的日子就基本享受不到其他服务,不难想象企业投保率为何提不上来;

其二,意识差。部分企业没有生态意识,只顾着市场逐利,所以总想着法子来规避环保方面的投入,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做的不好,很容易出现恶劣事件;

其三,能力差。环境风险管理往往需要专业的解决方案,而多数企业困于专业限制很难自行完成环境风险管理。

2.保险公司的“三有限”:

其一,市场有限。目前,环责险、环强险的用户以政府公布名单内的企业为主,仍占少数,市场规模较小;

其二,专业有限。环责险、环强险仍在试点,是个新险种,因此多数保险公司在环境防治方面仍然缺乏专业团队,难以进行专业化的风险评估;

其三,价值有限。保险公司所能提供产品比较单一,如果只是简单的投保-赔款,缺乏进阶的服务内容,很难建立起与用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3.监管部门的“三难”:

其一,推广难。多数企业不愿意购买环责险,投保率低,监管部门很难进一步推广环责险、环强险应用;

其二,监管难。在环保方面,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可视化的数据支持,很难了解清楚多数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做得是否到位;

其三,建设难。环责险、环强险存在诸多问题,各方面的机制都有待完善,监管部门很难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体系。

总的来说,新险种的服务机制尚未构建完整,企业不愿意投保,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都受制于此,很难进一步推动环强险普及。因此,从市场的层面来看,我国仍需要探索出一个科学的服务模式,才能将各方主体带动起来,共建生态文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能否让“绿色”看得见?

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伴随着当前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市场开始进一步探索平台化的模式来实现“环强险”体系内的多方联动、协同,进而打造出一个可循环、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而平安推出的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个平台已呈现出相对完善且合理的体系和建设思路,聚焦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切围绕环强险开展的服务和工作,都能找到一个精准的问题突破口,并予以解决。

4b858df5-c2e4-4ba2-8227-4343fb2e040b.png

智慧环保险平台手机app端

那么,我们不妨简单地盘点一下,好好整理其中的思路与逻辑。或许,这也能成为未来我国继续探索环强险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方向。

1.打造商业闭环,让价值看得见。

过去的投保产品单一,企业享受的服务少,获得感低,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因此,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引入了更多的商业主体和服务,以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商业闭环,形成商业价值链。

环保管家的引入与服务延伸便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如此一来,一方面企业在投保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系统的环境风险管理服务咨询和指导,从而降低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率和环境保护处理成本,并大幅提升企业环境处理的合规率。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在环境保护领域、税务领域、信用信息领域、绿色信贷领域等推进联合激励,比如深圳,在环境保护领域,将从环境信用评价、环保专项资金申报、环境荣誉奖励等方面予以激励;在税务领域,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要求,推进保费扣除;在信用信息领域,将投保企业名单定期推送至深圳信用网,作为信用良好信息公示;在绿色信贷领域,将投保数据推送至银保监部门,按绿色信贷相关规定将投保信息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参考依据,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等等。

也就意味着,企业一旦做好了环境风险管理,便能全方位获得当地政府在环保、税务、信用、信贷等领域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不难总结,平台的服务延伸和政府的正向激励相互配合,将进一步扩大企业购买环强险之后的受益空间,提高获得感。

至少企业投保之后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出事之后的赔偿了。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投保企业能做好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也将大幅度降低了出险率,保证新险种有一个更加显著的推广价值。

那么,只要企业与保险公司两大市场主体都能调动起来,整个环强险的商业服务模式也就能进一步跑通,对整个区域的环境防治也起到正向防治的促进作用。监管部门以此便能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打造领先、科学的全国环强险试点标杆。

这样的思路导向的正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投保企业、保鲜公司、监管部门,甚至是第三方服务企业(如环保管家等)都能在统一的平台体系内清楚地看到自家参与其中的价值,形成一个良性闭环。

2.采用数字手段,让风险看得见。

过去的环保防控工作难以评估、管理和推动,不仅在于投保企业、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缺乏专业能力,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在于整个环境风险管理流程缺乏必要的、可视化的、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因此,针对这一痛点,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尝试推动投保企业接入在线监测设备,设置预警值和接收提醒,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终端进行改进,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基础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监测服务。

这样做的好处在哪呢?其一,生产风险数据化;其二,风险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利用。

具体可以从各个主体来看,比如对于投保公司而言,在平台的帮助下接入了在线监测设备,有了精准的数据反馈,便能清晰地看到生产流程上各个环节是否存在环境风险问题,及时反馈、予以排查处理,提高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对于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而言,通过数据支持,构建区域风险隐患地图等深度价值应用,便能对当地企业、甚至整个区域的环境风险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环保工作进行管理或提出优化建议,等等。

当然,面向较为敏感的数据问题,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也将采用多租户数据加密隔离、CA证书校核用户身份、区块链技术加密解密等手段予以规避,将投保企业、保险公司以及监管部门三方权限进行合规管理。

总的来说,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将企业生产流程的环境风险进行了数据化的处理,使得过去难以评估、管理的环保问题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参考,最大程度让投保企业在购买了环强险之后,能从事故预防阶段就做好了风险管理,将环境污染阻断在事前。

3.构建绿色体系,让生态看得见。

谈到这里,不难发现,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的最终导向便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强险”服务机制,促进社会监督体系、企业责任体系的建设,以确保多方主体能在平台机制内获得更显著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譬如保险公司能科学、灵活定制产品;企业能主动承担责任(有购买环强险的主动意愿)也能获得更优质的环保服务;监管部门能有效开展监督,等等。

多赢的核心是生态思维,在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上,投保企业、保险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以及监管部门实际上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比如,投保企业能提高获得感有依赖于其他方的支持,其一是保险公司的兜底保障,其二是环保关键的专业服务,其三是监管部门的政策激励。反之,对于其他方而言,也是如此。

多方相互支持,成就了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强险”服务体系。在后续的环强险体系建设上,有了智慧环强险平台,便能继续打造这种互利互赢的趋势,譬如监管部门在未来就可以借助平台的公开透明实现环强险产品的统一定价,制约保险公司,确保投保企业的权益,从而规避市场乱象。

如果我们想要将环强险服务体系打造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常态机制,那么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的生态思维是可以借鉴的,为市场多方主体打造多赢的生态圈层,很有必要。

结语

回到最初的焦点,解决好环境风险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的路径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和思路。而在这个过程中,环责险的推行、环强险的试点都是一大进步。但是在新险种实行的过程中,我们也能认识到,一昧地推行保险产品,通过投保-赔偿的单一模式很难发挥出绿色金融市场真正的价值。

那么,从目前市场的实践来看,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聚焦商业模式、数字手段、生态思维所打造出来的平台服务无疑是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即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符合商业规律、契合市场模式的环强险服务机制,实现多方联动、多方受益。

但是,在这里,又不得不客观的说,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只是率先探索出了市场化的一条路径,更多的服务机制仍需要迭代、打磨。如今,环强险仍在试点,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上,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和路径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仍需要不断地开拓和探索新思路、新模式。

(编辑:Frank)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