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清洁取暖补贴发放乱象多

2019-11-11 18:23:45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清洁取暖补贴发放乱象多,大家是否对清洁取暖补贴发放乱象多感兴趣呢。“发现运输、购买劣质散煤的一律没收”“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清洁取暖补贴发放乱象多,大家是否对清洁取暖补贴发放乱象多感兴趣呢。

1.jpg

“发现运输、购买劣质散煤的一律没收”“治理散煤污染,还天空一片蔚蓝”……采暖季前夕,在推广“清洁取暖”的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部分农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走进定州市砖路镇岸下村一户人家,院子一角的袋装清洁煤堆成了小山。“村里早就把各家散煤收走了,今年必须烧清洁煤,由大队统一采购、统一发放,想买过去那种煤也买不到。”男主人吴某告诉记者,根据质量不同,大队指定的清洁煤分为1350元/吨和950元/吨两种,凡是提前购买均可享受补贴,实际价格各为950元/吨、750元/吨。“预定才有补贴,所以我们一个多月前就去登记了。现在要买只能按照原价,说实话还是有点贵。”

“有点贵”,这是村民们主动提及、频繁说起的一个词。记者走访发现,清洁取暖推行2年多来,其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无论采用清洁煤取暖,还是“煤改气”“煤改电”,用户都提到 “贵”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已为北方清洁取暖改造补贴了大量资金——3年来,中央财政对43个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累计拨款351亿元,各级地方财政仅2017-2018年的补贴就达到555亿多元,两者合计约906亿元。但即便如此,不少用户依然因取暖支出上涨而发愁。是补贴额度仍然不够,还是另有隐情?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在山东德州、河北衡水等地调研发现,在享受补贴的基础上,仍有76.6%的‘煤改气’用户、91.5%的‘煤改电’用户面临支出增加”

“我家一共60多平方米,过去烧煤一天花费二三十元。现在用气,就算有补贴每天也要掏七八十元。经济条件有限,家里没有老人、孩子,两口人能少用就少用,冷一点也挨得住。”在定州首批实施“煤改气”的庞村镇苏泉村,一位不愿告知姓名的村民说。

同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薛某告诉记者,家里140多平方米的屋子,过去一冬天约用5吨煤,去年烧气1400多方,比用煤贵出1000多元。“天然气是2.77元/方,每家只有1200方的补贴额度。用不到1200方时,用多少补多少,超出部分没有补贴,按阶梯气价支付。”不过他坦言,像他这样了解政策、愿意敞开用的家庭,在全村并不算多,“没有补贴的部分还是很心疼,家里有两个孩子,又非开不可。”

“贵”,不止发生在“煤改气”家庭。家住岸下村的吕大爷说,由于经济困难,自己本就不烧散煤,而是买更便宜的煤泥取暖,每吨400元出头,一冬用不到2吨。“听说邻村今年还有煤泥卖,这两天准备去看看,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反正有补贴也买不起煤。”

另外,在不同地区,补贴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定州部分农村,清洁煤补贴是限时下发,早买早补贴、晚买无补贴;在保定曲阳是定量补助,每户每人不超过1吨。换言之,“超时”或“超量”均无法享受补贴。不止一位村民表达担忧,“若不够用、想再买,只能自己花高价”。

除了上述地区,多位专家也证实,即便享有补贴,采暖成本上涨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我们在山东德州、河北衡水等地调研发现,在享受补贴的基础上,仍有76.6%的‘煤改气’用户、91.5%的‘煤改电’用户面临支出增加,涨幅分别在33-3250元、250-3000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研究室主任宋玲玲称,北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在1万-1.8万元,合理燃料支出占比应在5%左右。以三口之家计算,户均可承受范围在1500-2700元/年,“目前,清洁取暖的使用成本远高于这一水平。”

“一台壁挂炉寿命至少十几年,以后想买还得自己花钱,有补贴不装白不装”

用户纷纷喊“贵”,是不是现有补贴力度不够?多位专家指出,补贴在清洁取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但资金有限是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在已有资金本就有限的情况下,这些钱非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反而频现浪费,进一步加重了各方负担。

在苏泉村,多位村民直言,“煤改气”并非主动为之,而是村里统一要求。改造之后,用不用则是另一码事。“购买壁挂炉,村里补贴70%,相当于自己只掏1590元,就能装上5000多元的设备。一台壁挂炉寿命至少十几年,以后想买还得自己花钱,有补贴不装白不装。”上述未具名的村民表示,村里实际更侧重“禁煤”,只要不烧煤就没人管。因此,即便装上壁挂炉,村民也可选择少用甚至不用。也就是说,这笔设备“专款”,并未真正起到作用。

薛某还称,燃气还可用于炊事、洗澡,因为这部分用量远低于取暖用气,开销不大,所以村民相对舍得用气,而且可以趁机“搭便车”获得用气补贴,“不用白不用”。“补贴只看用了多少气,不区分具体如何用。只要不超过1200方,非采暖用气照样补。”

“自己开通天然气,还要单独交一笔费用,光是燃气开通、保险就得520元。趁着有补贴,开了就算不用也不吃亏,至少能省下一笔开通费。”薛某坦言。

此外,还有“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有地区100%承担了老百姓的节能门窗改造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还有地方户均设备补贴高达两万多元,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多?”一位暖通行业资深专家向记者举例,即使是用空气源热泵,在同一温度设置条件下,热风机、热水机等不同技术的改造、使用成本也不相同。“但目前,无论设备购置还是用电补助,地方多参照同一标准。究竟补多了,还是发少了,事后也没有一套科学评估。”

宋玲玲还称,由于中央财政主要是按城市行政级别进行划分,从发放之初,补贴就缺乏一定的精准性。比如,同在河北,保定与廊坊每年都拿5亿元补贴,3年改造量却分别为246.6万户、84.95万户,平均到户的补贴力度势必差异巨大。再如,同为第二批试点城市,补贴额度相同,地区改造任务不同,由此计算每户可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的额度,山西阳泉高达9282元,陕西西安则只有425元。“即便同为地市一级,不同地区的改造任务也有很大差距。补贴标准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财政实力、改造任务,及不同用户的可承受能力进行制定,而不是简单‘一刀切’。”

“补贴也不是越多越好。补贴方式不科学,反而会刺激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补贴既要及时发放,也需标准合理、程序合规”

根据最新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清洁取暖力度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也已明确表态,“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对‘2+26’城市做到全覆盖,全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加大清洁取暖资金投入,保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那么,如何用好这笔钱?上述资深专家透露,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多个主要单位参与,今年曾专门针对北方地区做过一项清洁取暖中期评估调研,这也是首次对清洁取暖的各项任务进行全面“回头看”。“遗憾的是,评估并未过多涉及补贴细节,更偏重于统计发放数额、覆盖范围等基本信息。已发放资金究竟有没有用在实处,发挥多少效果?后期是否继续按照现有标准进行发放,要不要调整?针对不同地区,未来需要加大多少投入?这些均无系统评估、科学测算。”

宋玲玲也认为,现行补贴政策亟待优化。以试点城市为例,中央财政的发放标准应由按照行政级别,转变为单位改造面积或改造户数,并充分考虑各城市的发展实际、财力差异。“目前,中央对试点城市只有惩罚机制,缺少奖励办法,不足以调动合理分配补贴的积极性。可建立绩效补贴机制,对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城市给予额外奖励。”

此外,随着改造规模、推进速度、技术进步等实际变化,补贴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宋玲玲称,结合各城市的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状况,以及不同清洁取暖技术的经济性、商业成熟度,应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标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主任雷宇还提醒,由于部分地区的补贴是直接发放到户,同时又未做好分类管理工作,不乏一边拿补贴、一边烧煤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补贴也不是越多越好。补贴方式不科学,反而会刺激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补贴既要及时发放,也需标准合理、程序合规。”

评论

“老百姓是最好的经济学家”

3年来,中央财政对覆盖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43个试点城市,累计拨款351亿元;各级地方财政仅2017-2018年的补贴就超过555亿元;今冬明春,中央财政将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对“2+26”城市做到全覆盖,并全面加大支持力度……一连串财政实际投入和明确承诺,为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提供了雄厚的、持久的资金支撑。

清洁取暖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清洁取暖工作,去年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其做了专门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并提出明确目标: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这既敲定了我国推进北方清洁取暖的“路线图”“任务表”,也彰显了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政策推动、资金“给力”,各地政府部门守正创新、积极落实,清洁取暖推广工作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截至今年9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达到50.7%,相比2016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替代散煤约1亿吨,超出预期规划的7400万吨;其中,“2+26”城市的清洁取暖率更高,部分城市地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分别达到96%、75%。这一系列漂亮的数字,为近年来北方地区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贡献。

但清洁取暖工作涉及面广、覆盖人口多、地域差别大,此前各地也缺乏短时间、大规模推广的有益经验,所以在新建、改造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技术路线单一、设备不匹配、施工安全存隐患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出现了规划目标冒进、天然气供需脱节等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尤其是个别地区、个别时段的“煤改气”规模、节奏把控失当,曾一度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对清洁取暖工作的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历经挑战、考验,目前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已从“追求数量”进入“更侧重质量”的发展阶段。如何巩固成果、夯实基础成为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毋庸讳言,没有大力度、持续的补贴,就没有清洁取暖改造漂亮的“成绩单”。因此,能否处理好补贴问题,是清洁取暖能否“用得上”“用得好”,未来能否“持续用下去”的关键。

“老百姓是最好的经济学家”。相比于传统燃煤供暖,清洁取暖“有点贵”,直接导致居民家庭开支的增加。在清洁和便宜之间,群众都有自己的“账本”:由于补贴额度不足,部分地区此前已经出现较为普遍的“返煤”现象,走上了“回头路”;更有甚者,有的居民因补贴额度低,买不起清洁煤、用不起天然气,清洁取暖也就无从谈起;而另一极端则是,有的地方则补贴偏高,用户趁机“搭便车”利用补贴资金低价购买取暖设备,但并不使用、当摆设,出现了补贴失度、浪费普遍等不好的“苗头”。

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补贴问题马虎不得、轻视不得。我国北方各地经济条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条件迥异,这就决定了各地清洁取暖的补贴标准、发放方式千差万别,但让百姓用得起、让清洁取暖可持续是各地共同的根本遵循。精打细算地利用好有限的财政补贴,杜绝浪费,是落实这一根本遵循的题中之义,也是当务之急。(贾科华)

(编辑:逍遥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