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现在合肥再生资源怎么样(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现在合肥再生资源怎么样(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包河区福桂苑小区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你是什么垃圾?”这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现在已经成为上海人们的日常。作为全国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合肥也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自2017年在试点小区推进以来,参与市民已达到19.7万户,约60万人。
一年多的时间,这些试点小区在推行垃圾分类后的现状如何?是否有明显效果?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基本有序,但仍旧存在“一包丢”的习惯。
居民主动参与 小区环境“换新颜”
“垃圾要分类,积分换好礼”“乱放是垃圾,分类是资源”……走进天鹅湖畔小区内,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智能分类垃圾柜,清楚标明投放垃圾种类。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小区的环境美了,居民分类的意识提高了。
天鹅湖畔小区内,工作人员正在给可回收物称重
7月2日,居民韩大姐正在进行每个月两卷垃圾袋的兑换。提到垃圾分类,韩大姐双手赞成:“之前小区垃圾桶周围经常堆满垃圾,不仅臭气难闻,也影响小区环境。如今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摆放整齐,一点垃圾都看不到,环境大大改善了。”
韩大姐告诉记者,平时在家里会进行垃圾分类,尤其是可回收物更是及时清理,投至回收箱,赚取积分,现在她已经有接近30000分了。
天鹅湖畔小区的韩大姐正领取当月的垃圾袋
“小区参与度已经达到了90%,虽然仍有乱投放现象,但整体准确率提高了。”该小区联运环境可回收人员朱剑平表示,小区的变化有目共睹。“每天的巡检员会定时检查投递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可回收物还提供上门收取服务。”朱先生介绍,整个六月份,天鹅湖畔小区的可回收物达到了5300多公斤。
设备“形同虚设” “一包丢”现象在所难免
三里庵梅园小区是合肥最先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之一。在该小区内,记者看到设有两组垃圾分类站和一组可再生资源回收柜,方便市民投放不同类型垃圾。
梅园小区内,环卫人员清理垃圾箱,不少可回收物被“扒”了出来
可是两组餐厨垃圾柜的外门已被打开,内设垃圾桶也外露了出来,设备“形同虚设”。一位居民直接将垃圾扔进了内置桶内,跳过了刷卡的步骤。
这组垃圾箱分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但记者走近观察,发现两个垃圾桶内的垃圾并明显区分,居民大都未对垃圾进行分类。一名小区的环卫人员随即来清理垃圾箱,饮料瓶、废纸盒等不少可回收物被“扒”了出来。
一位小区居民告诉记者,这几日垃圾箱坏了,所以他们就直接投递了。当被问到是否在家中实行垃圾分类,他表示会将可回收物单独放置,投至可再生资源回收柜,其他生活垃圾很少进行区分。
“不知道怎么分类”或者“太麻烦不愿意分”成为多数居民“一包丢”的理由。
居民习惯根深蒂固 长期意识引导是关键
“我原先完全不懂什么叫垃圾分类,后来通过小区的宣传、媒体的报道,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包河区福桂苑小区的曹女士是垃圾分类的一位实践者,自从小区开始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她便学习分类知识并付之行动,餐厨垃圾一个垃圾袋,其他垃圾一个垃圾袋,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单独放置。“刚开始也觉得繁琐,但习惯之后就坚持下来了。”
负责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环卫运营人员王兆亮介绍,目前福桂苑居民参与度达到98%,使用率为70%,厨余垃圾的纯净度也接近80%,投放准确率有了很大提升。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投放正在改变居民传统“一包丢”的习惯。
“垃圾分类的习惯,居民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到参与,从参与到会正确分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王兆亮表示居民的习惯很难改变,需要积极引导和长期培养。
“我们在小区贴海报、发手册、上门进行一对一讲解服务,并每日实施监督。”作为督导员,朱剑平正努力引导居民形成意识、规范投放。“积分兑换礼品机制也很好地激励居民积极响应分类工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意识宣传正在一步步地培养居民垃圾源头分类的习惯,诠释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内涵。
立法手段解决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合肥市206个小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参与市民19.7万户。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垃圾分类队伍初步建立。
但记者发现,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等“三低”问题,是垃圾分类的“拦路虎”。这不仅需要思想引导,也需要立法规范。
3月15日起,《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垃圾不分类将会影响个人及企业征信。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生活垃圾管理信用记录制度,依法将违反规定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生活垃圾的行为纳入诚信体系,按照规定予以惩戒。
“合肥生活垃圾分类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普及,目前参与数仅仅占到了合肥市全部人口的10%左右。通过立法广泛地动员社会,不仅明确居民法律上的义务,同时也包括各个主管部门,包括基层组织、物业、管委会各自的职责,坚持贯彻‘一分到底’的原则。”合肥市城市管理局李大勇介绍。(记者 徐慧媛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