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国企再生资源公司(国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2022-11-30 09:21:12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东北国企再生资源公司(国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东北国企再生资源公司(国企再生资源

最近很多人关心东北国企再生资源公司(国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东北国企再生资源公司(国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着力补短板 发展添活力(产经观察)

——对东北三省九市三十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调查

本报记者 刘志强 韩 鑫

从“共和国长子”的赞美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感叹,东北经济近年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经济版图中,东北家底殷实,拥有一批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差。论实力、论潜力,东北不落人后,可论短板、论劣势,东北也很明显——民营经济发展仍不充分。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江苏、山东分别有93家、86家、73家,而东北三省加起来不过9家。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简政放权……这几年,东北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尽快补齐短板、释放活力。

眼下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日前,本报记者奔赴东北,对三省九市30家民营企业展开了深入调查。

——编 者

国企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等红利释放,让东北民营经济体量更大活力更足

“您在哪儿上班?”“铁西。”

“铁西哪里?”“张士那两个大烟囱下面。”

“到底什么公司啊?”“嗨,不就大烟囱下面嘛!”

面对记者,东北制药集团董事长魏海军绘声绘色描述道,“以前,我们员工在外面死活不敢自报家门,您想这企业能好吗?”

2018年7月,东药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企业方大集团成为新的控股股东。混改后,全员工资上涨五成,福利待遇全面提高,员工获得感十足。同时,企业用人也更加透明、管理更加严格,“一级对一级负责,‘七大姑八大姨’都不好使了。工作搞不好,罚到你心疼。”

混改让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前10个月,东药销售收入增幅超三成,利润同比增长七成以上。魏海军说,“现在别人再问工作单位,大家都会挺着胸脯高声回答:‘在东药!’”

东药的华丽转身,折射出深化改革的巨大能量。过去,东北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国有企业比例高、步子沉、转身慢。通过改革撬动内生活力释放、民营经济体量上升,正是振兴东北“全盘皆活”的关键所在。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东北各地蹄疾步稳推进市场化改革,使黑土地养育民营经济的肥力更足更持久。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

“2015年10月,我们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树波自豪地说,目前“吉林一号”在轨卫星已达10颗,可提供优质遥感信息服务。

企业取名“长光”,因其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孵化而来。2014年,吉林省政府、两家民营企业、光机所及其科研骨干共同出资成立了股份公司。身份一转天地宽。“引入民间资本后,我们更突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技术转化、迭代升级更快了。”韦树波说,目前企业研发一颗卫星只需几个月,“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推动国企民企携手向前,形成发展合力。

“大树底下难长草。”在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看来,东北国企改革的相对滞后不仅牵绊了国企,也影响了民营经济的空间与资源。

“国企民企手牵手,振兴路上更好走。”对这句话,盘锦浩业化工董事长朱连军体会很深。“我们跟中石油旗下的中联油、中燃油、东北销售公司签订了四方协议,前两家供原油,销售公司则批量购买我们的成品油。”产业链上下游间的精诚合作,让浩业步入快车道,2018年产值突破210亿元。

一系列改革的落地生根,助推东北民营经济加速追赶、羽翼渐丰。在辽宁,2018年前三季度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8.8%;在吉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1.7%,民间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73.6%;在黑龙江,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5%,比全国民间投资增幅高2.8个百分点。

“今后,东北应更积极地推动国企上市,大力吸引社会资本,鼓励民企参与混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军民融合。”在庄聪生看来,促进国企民企共生共赢,是东北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也会给民企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让经营更便利、竞争更有序、企业更感温暖

“说起本地企业,广东的干部会说‘我服务的企业’,而在过去,东北的干部则会说‘我管的企业’。”调查中,有企业这样“总结”。

“放管服”改革的推进,逐步扭转了东北各地干部的原有观念,也撬动了政府角色的嬗变、营商环境的好转。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企业对此感受真切——

简政放权,让经营更便利。

“放在过去,眼前这片炼化基地可能现在都起不来。”朱连军感慨道,地方政府的并联审批、容缺办理让项目建设明显提速,以往施工许可得1年多才能办下来,如今仅用了3个月。浩业自2013年起投资40多亿元,在国内率先上马了24套全球先进的炼化装置,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

吉林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895项,削减近六成;大庆市推动审批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城通办……调查中记者发现,东北各地刀刃向内,推动简政放权,让企业经营越发便利。

放管结合,让竞争更有序。

该放的要放足,该管的也要管到位。做好“减法”的同时,东北各地积极创新监管,力求管出公平与秩序。

大连环嘉集团是一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长期受到行业竞争失序的影响。“小作坊大量存在,也不照章纳税,反而让合规企业吃了亏。”常务副总裁杨勇刚说,去年甘井子区集中清理整顿800多家小作坊,既消除了卫生、安全等隐患,也让市场秩序趋于规范,“竞争公平了,正规经营的企业心气儿就会更足。”

优化服务,让企业更感温暖。

“前几个月,我们在沈阳某区投资了一个数亿元的项目。区领导用电脑打开地图,现场确定最理想的地块。规划、建设等部门集体办公,不到1小时就谈成了。”对地方政府的高效服务,辽宁红运投资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淼赞不绝口。

现场办公、靠前服务、主动对接、全程代办……为优化服务,东北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实招、亮高招,赢得了企业的真诚点赞。吉林推出“手机办事政务大厅”,让企业办手续不再“一团乱麻”,鼠标一点全能搞定;黑龙江推进政企联合办公,飞鹤乳业的生产线改造在多部门联合现场辅导下,提早一个月验收。

营商环境好转增强了东北对投资的吸引力,大项目、好消息纷至沓来。2018年8月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在沈阳召开,辽宁省一口气签下76个合作项目,签约额近3000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调查中,一些企业表示,当前一些行业仍存在不合理的准入门槛。一家网络信息安全企业反映,虽说企业有技术优势,但因缺乏相关资质,只好以与他人合作方式进入,希望今后能尽量放宽准入、杜绝“身份歧视”。

“东北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减少对经济运行的行政干预。同时,也应放宽限制、健全机制,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庄聪生认为,这是推动营商环境好转的根本所在。

物流、环保、土地、资源、税费等成本有所下降,融资难题仍待破解

降低,降低,再降低!调查中记者发现,为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东北各地千方百计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生产线建完后,光靠公路运输压力太大,最好就是走铁路,可厂区离货运站还有10多公里,得靠油罐车一辆辆拉过去,成本得多高啊!”前些年,朱连军一直为浩业化工的油品运输而挠头。2017年,得知企业诉求后,沈阳铁路局集团与浩业化工成立合资公司,一条长11公里的铁路专用线从开工到开通只花了6个月。

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节约企业治污成本,配合项目建设、把路修到企业门口,推进信息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东北不少地方正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回应企业关切,降低运行成本。

出台优惠推进改革,降低资源使用成本。

“对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在厂房等方面的前期投入太高,难免会畏首畏尾。”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天伟说,“前三年免费、后两年减半”的土地优惠让企业在成长之初省去了每年700多万元的租金,得以集中火力扩大生产,“现在,营业收入从不到1亿元攀升到3亿多元,我们正计划按照造价回购土地。”

“南方一些城市的工业用电1度要1块钱,我们购买直供电,1度只要4毛。”辽宁东盛集团总裁文博认为,东北资源丰富、电价较低,为加工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利好,“这几年省里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让用电大户享受到更多实惠。”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从2016年6月开始,吉林省接连发布了8个有关清费、减负的通知,能让我们直接受益的举措就有60多项,加上国家推进营改增改革,企业每年税费支出减少了200多万元。”吉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吉宝直言,对中央和地方推进的减税降费“很有感觉”。

调查中,不少民营企业在表示负担有所减轻的同时,也反映有些成本仍居于高位,最突出、最集中的就是融资贵。

“能明显感觉银行对东北企业尤其是民企的支持有所减少。”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董事长马旭平反映,尽管企业是“总行级别”客户,但融资规模整体缩小了,想借更多钱,只能接受5%—10%的利率上浮。他认为,相关部门应引导银行对经营稳健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而不能搞“一刀切”。

此外,大连光洋等高科技企业反映,企业研发投入巨大,但实物资产少、缺乏抵押品,融资频频受困。“解开问题的‘钥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业研究室主任付保宗建议,东北应加快构建企业征信系统,统筹政府数据和金融数据,对有些企业不妨以信用贷款替换抵押贷款,“既降低融资成本和银行风险,也能改善营商环境。”

一些人才随着经济向好而北上,但人才支撑不足问题仍有待解决

“都说东北人才‘孔雀东南飞’,我们却实现了‘人才逆流’。”在盘锦,成立仅7年的中蓝电子已经成为我国手机摄像头马达行业的领军者,董事长王迪自豪地说。

能在盘锦这片电子信息产业的“荒地”上异军突起,中蓝靠的正是人才支撑——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八成从外地引入。

“想招人来,一靠待遇让人动心,二靠配套服务让人安心。”在王迪看来,盘锦当地对企业支持十分给力,“只要人才肯过来,政府部门会不遗余力帮着协调,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住房都不用担心。”这两年一到春节,王迪经常在超市里碰到穿着企业工装、操着外地口音的“新盘锦人”。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

“东北其实不缺人才。”胡天伟坦言,在长春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合心机械近年来飞速发展、利润翻番,就是得益于一汽这所“大学校”长年培育出的众多技工。

哈尔滨海能达科技公司负责人宋秦涛也表示,高校聚集、人才众多、生活成本低等因素,让企业决定把研发环节从深圳搬到东北,“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信息更畅通了,地域影响会越来越小。”

东北也渴望人才。近年来,东北各地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才引智、拴心留人。比如大庆对引进人才分五个梯级给予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政策支持,还连续开展8年“人才引进高校行”等活动,引进近3万名各类人才。

人,也是最难“操控”的要素变量。调查中发现,仍有相当数量企业为东北人才的外流、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而发愁。

“东北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比不上‘北上广’,虽然我们守着哈工大、哈工程等重点院校,但一些员工刚培养两年就离职了,我们成了‘中转站’。”哈尔滨安天科技公司负责人田嘉宾感慨。“当前不少东北炼化企业急需转型,但人才不足让企业转型艰难、发展缺乏后劲。”北方沥青燃料公司总经理龚鹏也颇为无奈。

如何才能一解东北民企的“人才之渴”?调查中,相关各方纷纷献计献策。

一方面,人才集聚自有规律,难逆行。“人才是跟着创业和就业机会流动的,产业起来了,自然会形成‘磁吸’效应。”庄聪生认为,外界对此应多些耐心,“随着东北经济逐步向好,情况会日益好转。”

另一方面,体制机制仍待改进,慢不得。“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让人才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让供给与需求互相匹配。”付保宗建议,今后,东北各地招引人才应加强与企业沟通、尽量满足企业诉求,着力解决好户籍、教育、家属随迁、职称认定等关键共性问题,为人才流动搭建好平台。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民营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

道路两旁,五层楼高的管道纵横交错,银塔一般的储罐岿然伫立。2018年12月底,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大连长兴岛投料开车。这个我国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属于民营企业恒力石化。

“环渤海地区做精细化工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空间广阔。”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认为,东北的传统优势与营商环境的好转带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炼化一体化项目刚投料开车,恒力又在长兴岛上新建全球规模最大的150万吨乙烯项目。不出几年,一座世界一流的石化园区将崛起在渤海之滨。

时代会给予奋进者慷慨的馈赠。从渤海之滨到白山黑水,发展环境的变化为民营经济茁壮成长提供了阳光雨露。在辽阳,忠旺集团25年不做地产、不搞副业,最终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制造商;在大庆,投产仅两年的沃尔沃大庆工厂已经下线了第十万台S90豪华汽车,超过五成销往欧洲……

对于未来,不少企业充满信心:大连光洋盘算着,今年建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后,将拥有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数控机床厂房,坐稳国内五轴数控机床产销龙头的位置;从深圳北上投资八载的哈尔滨海能达憧憬着,未来两年能汇聚一支近1000人的科研队伍,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产值突破20亿元……

已是隆冬时节,一路向北行至齐齐哈尔,一望无垠的黑土地覆上了一层薄霜。当地人说,这是表层冻土。东北草木丰茂,积累出丰富的腐殖质,冬季越是严寒,养分越能冻结在土壤中,历经风霜严寒,待到春意渐浓时,又能迎来一轮新生。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