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可再生资源(三江源生态补偿)

2022-11-23 14:19:05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三江源可再生资源(三江源生态补偿)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三江源可再生资源(三江源生态补偿)相关内容,

最近很多人关心三江源可再生资源(三江源生态补偿)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三江源可再生资源(三江源生态补偿)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工业制造一切的当下,手艺要么被看见,要么灭亡

“ 我叫德措,今年53岁,来自青海省曲麻莱县措池村,是一名牧民,也是一名编织师。”

这是德措的自我介绍。

“ 妈妈教了我编织手套、抛石绳和袜子的技术。”

德措所代表的是一群仍然守护着游牧生活、延续着传统手工技艺的藏族女性——她们大多已经上了年纪。

措池牧民编织手工艺品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只有当一项传统手工艺还能被看见、被需要,其传承才能成为可能。

也许在德措年轻时,一双暖和的手套还并不那么容易去外面买到——那时候出草原的路还没修好,牧民们大多没有摩托车,工厂流水线下来的手套在供销社里售卖的价钱十分昂贵……用牦牛毛编织一双手套给家人,显然是更省钱省力的选择。因此,编织作为日常生活的手艺被需要着。

到了2020年,草原上更年轻的一辈去到了外面,那里的手套真多 —— 棉的、皮的、针织的、防水的、加绒的,印着小熊的笑脸或流行的花纹……它们花样众多、便宜而易得。而手工是困难、耗时的——编织一双手套“针脚是最难的” ,德措花了很久才学会。

措池牧民编织的手工艺品

当手艺被移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它还有两条路径可走:无聊地湮灭,或者超越生存需求,成为更高层级的需要:关于美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自由的需要。

对于牧民来说,则是让手艺成为营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手艺不是非得失去不可

我们害怕当工业的力量逐渐蔓延到三江源上,手工艺被“自然地”遗忘,没人再愿意拿起牦牛毛搓成的黑白线团编织一双“能带来温暖”的手套——反正买来的便宜——于是最终,编织和一切曾构成牧民传统生活的手艺都被放进博物馆,变成几个展厅里的几柜子收藏,供参观者想象。

但是,手艺不只是手艺。它背后凝结了几乎是所有藏族游牧文化的想象力,它曾离人们的生活、离自然最近。之所以要用牦牛毛和羊毛编织手链,是因为这是当地人生活中最常见、驯养最多的两种牲畜;之所以植物染绳项链上串有银币,是因为传统中,西藏西部女性会将银币佩戴在头发和衣服上;手链上的九眼是藏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图案;金刚杵的浮雕在藏文化中象征破除愚痴,不坚不摧。

即使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我们还是在努力延续草原游牧民族“衰落”的手艺。

三江源设计师联盟

2017年,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SGR)成立了“三江源设计师联盟”项目,为了长期义务保护三江源环境的牧人合作社或环保团队自我造血,尽可能地使用身边的可再生资源,用源自藏地本土的设计元素和传统手工艺,研发设计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日用品,创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

三江源设计师联盟设计的手工艺产品

2020年,三江源设计师联盟来到措池村,在了解当地牧民日常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设计出手环、挂饰项链、发带等产品,由牧民手工编织,然后在微店售卖,销售收入都归牧民。

这件事情好就好在,如果做得成功的话,三江源的牧民们将在“传统游牧”和“离开草原”之外又多了一条可选择的路径——用自己的所长、自己的传承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而“更好的生活”和“留在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或直至现在,都被认为是绝不相容的。一些被称呼为“原始”的少数民族因此被迫“顺应经济潮流”,离开曾经生活的地方,住进了整齐划一的水泥楼房。他们丢掉了传统的信仰、食物、服饰、语言、驯养的动物和歌舞的习俗,学习城市的文化、操控机器、去到更远的地方工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大兴安岭、横断山脉里,发生在数不清的山岭和草原间。

“人民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人们这样说。是的,可我们终究感到遗憾。对于当地人而言,这一定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吗?

德措说:“我喜欢住在黑帐篷里,我是草原的孩子,我离不开草原。”

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是唯一的幸福生活路径。“发展”不是单一而普世的一条道路,非得变成“城市、工业、高楼大厦”的样子不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开心能讲讲这个计划——它是充满乌托邦式的理想精神而又足够现实的。理想在于,它尊重并守护牧民的“生命独异性”。现实在于,就在现在,它正在实现。

在工业制造一切的当下,手艺要么被看见,要么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一样。

除了借此延续一个民族的手艺,更重要的是,那些纯粹而热烈的文化、万物有灵的虔诚信仰,将通过一个个金刚杵扣九眼手环、吉祥结挂件、格萨尔王染绳项链,被更多的人所感知。

或许草原、旷野、游牧的想象多少能治愈城市高楼间惶惶奔忙的人。

去年旅游时碰到的一个朋友给我讲,他的同事,一个女孩儿,在19年时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到河北郊区买了一匹马,然后带上自己的家当,骑着这匹马,花了半年时间,走到了草原上。后来她的马死了,她伤心欲绝。

我相信这个故事有一种象征意味,就是很多人心底都有一种“旷野渴望”、“草原渴望”,这种渴望根源于作为人的我们天然有自由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被水泥楼房、格子间和通讯设备、“社会规则”压抑住了,只是并未被彻底消灭。

当然,一条手链并不是满足我们自由需求的途径。

但是它真的来源于草原,来源于某一位刚放牧回来的牧人。它是跳脱出工业流水线的,是有瑕疵的,是独一无二的。

它是某种超越时空的想象的连接——我手上的这条手环,是在怎样的草原上,被怎样的蓝天笼罩着,怎样的一位女性,用怎样的一双手在哪一顶黑帐篷里编织的呢?

这是它的自由所在。

最原始的、源自民族生活智慧的手工和传承在这个时代太过稀少了,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所以如果有人还在想方设法努力维持着这些,那么我想互联网上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更多地被看见。

措池村和公益商店

措池村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海拔4600米的长江源头,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这里生活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牧人们长久以来保护着这里的野生动物和环境,同时用手工制品传承古老的游牧文化。

2020年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开始在措池村着手进行 “零废弃”社区建设。

措池村牧民手工艺商店是这个项目的其中一环。

作为环境保护协会,SGR坚持利于环境的第一原则,在手工艺制作中采用传统的、本土的、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手链的原料是牦牛的毛、项链的编织绳由植物蜡染而成。

在一篇名为《女设计师与在地文化的一拍即合》的文章中,提到三江源的设计师们的设计初衷:“让牧民们在设计过程中重拾对手艺的信心、对游牧文化的珍视,让(牧民)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尊严。”

就像德措说的:“当我知道其他地区的人们喜欢我们的编织品时,我很开心。”

或许这份“开心”就是这个计划的真正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