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是什么)

2022-11-15 10:18:01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是什么)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

最近很多人关心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是什么)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绿地再生资源回收运营模式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庆阳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生产分散,农村环境整治难。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生产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庞大,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地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既是农业增产的手段,也是主要的污染源,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此,庆阳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从农村问题最突出的地方抓起。一手抓源头治“污”,一手抓末端治“排”,以“小抓手”推动“大整治”,助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转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农业“垃圾”该何去何从

“农村面貌差,表象是环境卫生,根子在于生产方式落后。”庆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生产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庞大,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地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既是农业增产的手段,也是主要的污染源。

以地膜为例,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农业增产措施,其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全市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设施瓜菜大面积推广,农作物覆膜面积不断扩大,农膜使用量及产生的废膜逐年增加,废旧农膜残留农田造成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构成了潜在污染威胁。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环站举办的“农田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现场演示培训会。本报记者刘萍凝 摄

西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环站高级农艺师梁晓丽告诉记者,残留农膜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土壤的结构,传统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特别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留的废旧农膜污染会越来越严重,直接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农膜残留量增多,土壤中水分的渗透量就减少,造成土壤的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同时,析出的有毒物质还会污染地下水源。残膜还会破坏农田的生态环境,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造成烂种、烂芽,使幼苗生长瘦弱甚至死亡。

此外,我市每年蔬菜产量为150多万吨,尾菜处理面积达75万多亩。尾菜携带的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这些病菌若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会加快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如果不对尾菜进行就地消化,将带走大量土壤养分,影响蔬菜生长。

西峰区什社乡庆丰村村民李月勤说:“过去农村的尾菜没有地方处理,通常都是自家挖个坑堆积起来,时间长了,不仅气味难闻,还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据了解,农业废弃物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包括农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畜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和农村城镇生活垃圾等。目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与尾菜处理利用,已列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个专项行动”之中。

构建资源化、再利用回收体系

过去,农民多以焚烧的方式处理废旧农膜,不仅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残膜与农作物秸秆、牧草混在一起,被牲畜误食后还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关键在于回收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庆阳瑞利、环县兴环、合水振海等33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网点454个。各县(区)均建成了具备一定回收加工能力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大多数乡镇建有回收站点,为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庆城县惠强废旧农膜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在对回收的废旧农膜进行加工。本报见习记者雷云龙 摄

环县按照“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目标,建成十多个废旧农膜初加工企业和50多个回收网点,并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通过回收再利用废旧农膜,助农增收3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农忙时节,在环县的城乡公路上,随处可见满载废旧农膜的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等,环县木钵镇高寨村瑞利塑业加工厂回收点经理李世鸿说:“在收购高峰期,每天少则收购五六十吨,多达百吨。”

网点回收上来的废旧农膜经输送带进入破碎机后,开始冲洗揉搓、粉碎甩干,然后被输送至高温熔化箱变成液体,再经冷却塔进行冷淬,最后,废旧地膜变身为聚乙烯高压PE颗粒,成为铝塑板等建材原料,从而实现回收再利用。在废膜回收、利用两个环节,环县供销社作为牵头单位,对加工企业和再生PE颗粒销售进行双向监管。

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站点按照《废旧农膜回收包片协议》全面开展回收任务,重点对田间地头、道路沿线、村舍周边、河道沟渠等散落区开展废旧农膜的集中清理回收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废旧农膜污染问题基本得到了遏制,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

此外,我市积极探索地膜推广应用与回收补贴挂钩机制,把地膜回收与地膜覆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生产性补贴逐步转向回收性补贴,通过以旧换新、适时揭膜、机械化捡拾等技术措施,引导地膜使用履行回收责任。

推广新技术 废料变肥料

将尾菜、秸秆等废弃物直接进行还田,是我市一直进行探索和推广的技术。在西峰区寺里田村、田畔村、赵咀村等地,目前已建成秸秆还田百亩示范点6处,堆制有机肥料1230方;在肖金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蒲河川、武家川建设“尾菜+”处理利用示范点4处,大力推广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等肥料化处理利用技术。2019年,西峰区尾菜处理利用量0.865万吨,处理利用率36.9%。

尾菜处理培训会现场。图片由庆阳市西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环站站长梁晓丽提供

西峰区肖金镇武家川尾菜处理利用示范点对尾菜分两类进行处理,能进行饲料化处理的尾菜,比如甘蓝、白菜、绿叶菜等,通过干制、压制脱水、袋装压滤、青贮,并掺混玉米芯和秸秆等制成饲料;对其他尾菜,通过堆肥、沤肥、直接还田等技术进行综合利用,使尾菜中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进入肥料,形成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有机肥,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

据了解,目前尾菜的处理主要是堆肥、沤肥、直接还田和沼气发酵等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蔬菜生产区夏、秋季尾菜到处乱堆、蚊蝇掩鼻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尾菜沤肥技术是一项简单、容易制作的技术,也是我们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大力推广的技术,主要是将不能食用的烂叶子、杂草、秸秆等废物混合堆积、密封后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堆料中的有有机质腐熟,达到土壤可接受的稳定程度,成为一种含氮丰富的腐殖质,这一过程很少进行人为操控。”梁小丽说。

甘肃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加工厂里,工人把加工好的有机肥进行装袋。本报见习记者张瞳 摄

尾菜沤肥技术的探索对自制有机肥同样适用。黄土高原最珍贵的就是原生态无污染的土壤,现在,随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酸碱度、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严重污染,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对土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有人把这种伤害形象地称为“土壤鸦片”,保护土壤生态已至关重要。

9月7日,记者来到西峰区什社乡庆丰村庆阳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的循环农业示范有机肥料基地,合作社负责人雷生夏带记者来到蚯蚓过腹有机肥区,用铲子翻起一堆肥料,一条条鲜活的红色蚯蚓在肥堆里蠕动。

这是雷生夏自己制作的有机肥,有机肥的制作是用畜禽粪便、尾菜、秸秆等原料,经过晾晒、粉碎、加入腐熟剂、覆膜发酵,最后加入蚯蚓进行过腹,有机肥就做成了。记者了解到,堆肥的温度要在60度以上,发酵在15—20天左右,进行二次翻堆,对水分不到位或腐熟不到位的地方搅拌均匀后,再发酵20天左右,虫卵、草籽、细菌就会被杀死。这种独创的“蚯蚓过腹”,是利用蚯蚓对肥料进行二次无害化处理,让蚯蚓把自制的有机肥过腹一遍,增加了有机肥的质量和营养,第二让蚯蚓繁殖率变高,施肥之后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雷生夏制作的“蚯蚓粪”有机肥每年可生产3000吨左右,一半用于合作社的200多亩果园,一半供应给周边种植户。据了解,自制有机肥的成本和商品有机肥的成本相差较大,自制有机肥一吨为400元,而商品有机肥一吨的价格在1500元—2000元。

据了解,蚯蚓粪是纯天然的精微有机肥料,是有机肥和生物肥在蚯蚓体内自然结合的产物,不仅吸水、保墒、保肥,而且透气性强、养分全面、肥效高,富含有机质、微生物菌群及微量元素,被誉为“有机肥之王”。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副教授姚志龙表示,从使用历史来讲,自制的有机肥是传统农业中使用最早、时间最长,它取材方便,成本低,是一种全营养肥料,生态效应好,能大幅度增加土壤的营养,形成土壤中的生物链。如果一亩地有六七万只蚯蚓,一年就能排120公斤粪便,形成土壤肥料;同时,自制有机肥还能优化土壤生态系统,带动果园农业生态系统,使果园的可持续生产力得到提升。

减量减排 农业生产更“绿色”

紧盯源头治“污”,狠抓末端治“排”。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市转变发展理念,倡导科学种田,通过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保证农产品质量,控制化学污染;坚持资源化、再利用的思路,构建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

通过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指导建办废旧农膜回收企业39家,组建废旧农膜回收合作社121个。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4.4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1%。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压缩固化、降解沤肥等技术,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1%。 今年1至7月份,全市共回收废旧农膜19527吨,回收率为64.7%;处理利用尾菜15.52万吨,占产生量39.33万吨的39.5%。

西峰区什社乡村民将粉碎物填充到有机沤肥池进行沤肥。通讯员温聪聪 摄

为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促进资源再利用,西峰区农技中心依托省级尾菜示范区建设专家组技术平台支撑,大力推行“尾菜+”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合理化利用。2017年,西峰区农技中心从兰大生态站引进大平2号蚯蚓100只,在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进行试养。经过三年繁育,目前已经增加到500只。农业技术人员采取科学配方、精准控温、菌剂腐解、蚯蚓过腹无害化技术,把5000方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蔬菜尾菜、林果残枝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2680吨吨优质有机肥。

但是,农业废弃物合理化利用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受资金、技术、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全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监测手段落后,信息化装备水平低,调度监测效率不高。”梁小丽说,农业再生资源加工属于微利产业,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率低,社会资本不愿投资。本地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几家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垫资能力有限,带动支持环境整治的能力不足。加之,农村生活垃圾及废弃秸秆、废旧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垃圾数量庞大、收集运输成本高,企业回收加工积极性不高。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庆阳市结合市情实际,正在积极探索以建设“绿色庆阳”为目标,积极谋划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统筹养殖场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尾菜处理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等农业面源治理项目,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可重复利用薄膜和可降解膜替代传统农膜、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降低收集处置难度,减轻环境整治压力,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作者:刘萍凝 )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