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德国电力巨头转型之痛

2019-05-23 16:21:34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德国电力巨头转型之痛,大家是否对德国电力巨头转型之痛感兴趣呢。能源转型、清洁低碳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也是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德国电力巨头转型之痛,大家是否对德国电力巨头转型之痛感兴趣呢。

能源转型、清洁低碳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也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大工程,传统、新生交替更迭时,必定有输也有赢。对于德国的能源巨头而言,他们已开始在危机中转向自我革命,但巨人的转身绝非易事 。

image.png

曾经很多年,德国工商界在能源转型中放缓脚步,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来主导,将这些公司推向转型,而商业领袖们则大肆抱怨能源转型正在导致德国陷入经济发展的死胡同。

首当其冲的是大型公用事业公司,他们的传统商业模式受到重创。E.ON和RWE、Vattenfall、EnBW四家公司,原本是垄断德国电力供应的四大集团,不过获利和市场占有率,却在近年大幅缩水。排名前两名的E.ON和RWE,连续5年股价的跌幅都超过三分之二。在亏损严重的2016年,作为德国最大能源集团的E.ON就损失160亿欧元,其总裁Johnannes Teyssen 2014年底在柏林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集团亏损累累的核心业务时,表情无奈地感叹:“说真的,我不知道,靠传统能源还能赚多少钱。”

另一家德国电力巨头RWE在2016年也亏损了57亿欧元。E.ON和RWE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前身是政府经营的公用事业,火电和核电加起来都超过发电量的9成。一时间,德国能源市场的主要增长引擎纷纷哑火。投资人将其原本的核心业务(如核电、火电、天然气等)视作坏账银行,两家公司都裁掉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终于决定在集团内部进行业务分离,区分可再生和化石燃料业务,重新打包上市。但仅仅在改革两年后,他们宣布公司的财务状况仍然处于低位,其他发电集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今年三月,财报季大幕拉开,电力巨头们纷纷交出上一财年的成绩单,频频释放改革的信号。

重组再重组

在德国媒体眼中,E.ON和RWE等大型电力公司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没跟上外在环境的变化,才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业务入冬背后是政策与民意的选择,风电与光伏发电成长迅速,挤压电力公司原有发电,同时在福岛核灾后,德国决定在2022年以前关闭所有核能电厂,加之退煤时间表逐渐明朗,褐煤开采也面临着重重限制。

“我在E.ON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世界变得这么快,这几年我一直在想 我们是不是因传统电力公司的基因而束缚了手脚。Teyssen 称E.ON的董事会为了集团走向在内部讨论了整整一年。他直言,“我们原本以为,只有德国在进行能源转型,可是到世界各地走了一圈后发现,发电和用电的人观念都在变,可再生能源和数字化带来的革新,已经颠覆了全球的能源产业。”

卖电收入的缩水,占据百年电力上游的发电商这才开始反思,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服务的转型改革之路已然确立。各家电力企用尽浑身解数,其目标看似激进且有远见,希望重新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2018年3月12日,E.ON和RWE发布公告,将对现有的业务进行资源置换,E.ON把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出售给RWE,同时也将接手RWE旗下Innogy的电网和电力零售业务,其未来将专注于电网与售电业务,并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网及售电商。

而RWE则更专注发电业务,其将获得E.ON在核电和天然气发电厂的份额,交易结束之后,发电业务份额将增加至90%。同时,RWE也将从E.ON获得所有可再生能源资产。新集团将拥有8GW的可再生装机容量,RWE将成为欧洲第二大发电商。

在Teyssen看来,传统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的本质天差地别,原本就不相容,前者是为了维持稳定供电,谈的离不开基载电力和不间断发电;后者则关心积少成多,以及分散在四处的设备彼此间的动态平衡。二者的经营需要截然不同的能力,传统电力把供电稳定当成教条,要求严谨和系统性思考;可再生能源发电则是客户导向,就像风力的发电量时大时小,脑袋要灵活、动作要快。

“两个世界的经营策略完全不同,合在一起最后可能两边都做不好”,他说。

因此在经历了2014年底拆分传统发电与可再生能源业务后,将可再生发电业务独立上市后,2018年E.ON进一步做出了剥离可再生能源发电,专注电网和售电业务的决定。这一新战略将大额增加其电网资产的投资,从2017年的230亿欧元增加至370亿欧元,增幅约62%,通过电网的盈利可占到其息税前利润的80%。

在其最新公布的2018年报中,E.ON已经释放出改革的信号。2018年E.ON投资超过35亿欧元,超去年同期的6%。今年它打算再次增加投资,重点关注电网,其CFO Markus Spieker称之为“能源转型的支柱”。

年报显示,2018年该集团调整后净收入增加约1亿欧元至1.5亿欧元。不过,由于其在英国和德国支付了重组费用,因此2018年的盈利和销售额下降。其中,净收入下降16%,为35.3亿欧元;销售额同比下降20%,为303亿欧元。E.ON表示,它在德国和英国相关重组分别支付1.2亿和1.5亿英镑的费用。

E.ON集团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EBIT)下降3%,为30亿欧元,能够反映其现金流的其息税折摊前利润(EBITDA)下降2%至48.4亿欧元。该集团提议派发每股0.43欧元的股息,高于去年同期的每股0.30欧元,并计划2019年向股东支付每股0.46欧元的固定股息。

另一方的RWE在决定业务重组之后,2018年实现了其全年EBITDA目标保持在14亿欧元至17亿欧元,并维持其每股0.7欧元股息的目标。据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报道,自2018年10月以来,RWE的股价已上涨近40%。

但从财务分析看,前景依旧不明朗。2018年RWE全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从去年同期的19亿欧元降至3.35亿欧元,营收从133.5亿欧元降至135.3亿欧元,财报显示是由于电价下跌冲击了盈利。其息税折摊前利润(EBITDA)与去年相比下滑35%至15.2亿欧元。

接下来摆在RWE的问题将十分棘手,与33.2 GW的传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相比,新能源发电仍然占据小部分收入,而继续投资可再生能源会导致其传统能源的营收下降。从过去十年的经验来看,RWE更倾向专注于传统能源发电业务,而非积极地应对能源转型。

与此同时备受投资者关注的是,德国退煤对其业务的影响。在德国的Hambach森林,RWE拥有着最大的露天煤矿,在环保组织长达6年的抗议之后,德国法院终于在去年下令该公司停止在Hambach森林的采矿行动。但RWE的首席财务官Markus Krebber在新闻发布会上仍表示希望恢复采矿,停工将使该公司每年花费高达2亿欧元。

南德意志报援引分析师称预计该公司今年表现不佳,近期股票的增长很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投资者预期在德国退煤期间关闭发电厂会得到大额补偿金。其次,他们期待与E.ON达成的协议后,RWE将成为欧洲第三大可再生能源供应商。

不过,倒逼机制正逐步生效。按照今年年初最终达成的退煤时间表,德国计划到2022年将其42.6GW的煤电装机容量减少到30GW左右,到2030年降至17GW左右,到2038年煤电全部退出。RWE也列出了相应的退煤计划,其中包括把荷兰硬煤电厂转为生物质混烧电池;将1.5 GW的褐煤电厂转变为备用储备,并在4年后最终停产;关停Bergkamen,Gersteinwerk等煤电厂;以及到2030年关闭Inden煤矿1.8 GW的Weisweiler电厂。

巨头们往往是前进的阻碍者,一是因为它们体量大转身慢,二是因为它们身为存量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不过,直面危机时,停于纸面的想法就可能付诸实施。

危机倒逼下的重新选择

瑞典能源公司Vattenfall,曾经以火力发电为主,十年前开始耕耘海上风电,现在已经是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开发商,而其主营业务的煤电正在慢慢退场当中。

Vattenfall也曾非常抗拒转型,作为曾经化石燃料发电的既得利益者,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它也是欧洲最大的热电生产商和零售商之一。该公司最大的投资在德国,并在德国拥有五个煤矿,其在德国80%的发电量来自褐煤。然而在德国已经确定了弃核并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目标时,利润严重受损的Vattenfall决定剥离旗下煤炭资产,发电业务板块向低碳转移。

“一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Vattenfall未来将致力于实现碳中和。”Vattenfall的CEO Magnus Hall在接受欧洲记者采访时做出了上述表态,他亦认为Vattenfall的转型都有点晚了。

这家100%国有的瑞典公司也有着瑞典减碳的基因,2017年推出了“一代人”战略,即在想要在一代人之内使无化石的生活成为可能。并计划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的份额翻两番,包括将风电装机容量从3吉瓦扩大到11吉瓦。目前,Vattenfall通过化石燃料发电占比约25%。

不过与E.ON不同,Vattenfall并未从地理上分拆公司,而是选择了深耕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Hall指出,批发价格实际上不再是投资的驱动因素。

“可再生能源的利润不是来自实际的能源价格,而是补贴。在电力需求低的市场中,最优顺序定价(merit order pring system)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看出如何投资传统发电。”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