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探访粤北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吞”千吨垃圾,年“吐”亿度电力,大家是否对探访粤北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吞”千吨垃圾,年“吐”亿度电力感兴趣呢。
烟筒冒出浓浓烟气,臭味扑鼻而来,苍蝇四处横飞……谈起“垃圾焚烧”,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然而在梅州市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由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宝典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在群山包围、绿树环绕之中,白灰色的建筑显得简单而又明亮,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道路,怎么看也不像是堆积垃圾的地方。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虑,焚烧发电是如何运作的?“烧”出的气体如何处理?近日,记者来到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黄坑村,实地探访已试运行80多天的粤北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从400吨到900吨,生活垃圾年均增长31.25%
早上4时,天还朦朦亮,一辆辆满载生活垃圾的运输车已陆陆续续驶入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的眼睛紧盯着实时监控,确保从垃圾仓、投料口到出渣口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运作。
900吨,是2018年梅州市城区(含梅江区和梅县区)生活垃圾的日收运量;31.25%,是过去几年需处理的生活垃圾年均收运量增长比例。“2014年至今,短短几年间,城区生活垃圾日收运量便增加了一倍多。”梅州市垃圾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造成“垃圾增多”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快速增加;二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也被纳入收运体系。数据显示,目前,来自城区的垃圾日收运量约600吨,其余300吨左右均来自于梅县区乡镇区域。
在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之前,梅州统一采用垃圾填埋的处理方式。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所在的这块土地,便是原来梅州市奇龙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的项目选址。“填埋场首期就在离这不远的地方。”记者往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100多米高的挡坝立在山坡边,用来防止垃圾流出造成坡面的崩塌。
梅州市奇龙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当时梅州城区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负责梅州城区、梅县新县城、畬江工业园及时城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首期工程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按照原计划,奇龙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首期和二期的填埋时间分别为10年和15年。考虑到梅州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2013年人均日产生活垃圾量按1.0kg计算,2020年及以后人均日产生活垃圾量按1.2kg计算,结合梅州市城市化发展进程,2018年梅州城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达近千吨。因此,奇龙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运行寿命也大幅度降低,即使有二期填埋场作为备用,使用时间也剩下不到20年。
再过20年,人们又要去哪里找地方填埋垃圾呢?显然,靠传统的填埋处理,已捉襟见肘。
为避免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2013年7月15日,梅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梅州市环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在经过一系列立项、选址、环评、听证等程序后,项目于2016年开始动工。2018年下半年,项目一期顺利建成,并于同年12月3日进入试运行阶段,1号炉也正式发电。
据了解,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占地110亩,总投资额约4.3亿元,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其中,已建成的一期占地约80亩,主体工程包括垃圾焚烧发电生产线两条、渗滤液处理站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量约1000吨,预计每年可发电1.363亿千瓦时。
从“邻避”到“邻利”,用“阳光操作”赢得公众信任
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地处梅江区西阳镇黄坑村。穿过项目厂区内的林荫道,一幢灰白色调的大楼映入眼帘,高高的烟囱耸入云端,外墙绘有一群飞翔的小鸟,与蓝天白云相映衬。值得一提的是,奇龙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距离城区约10分钟车程,周边不足1公里范围内,三四个村落星罗棋布,居住着数万人口。它已成为与民为邻、和睦相处的典范。
虽然采用焚烧发电方式处理城市垃圾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但垃圾焚烧发电厂依然面临诸多争议,如在垃圾焚烧处理的技术、资金、“邻避效应”等方面,尤其“邻避效应”,一直都是行业内一道难解的题。
与大多数同类型项目相似,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推进之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民众对项目的排斥和不理解成为一大因素。当地不少村民愿意忍受垃圾填埋场多年,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垃圾填埋厂使用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处理垃圾。因此,当听到政府要在此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时,不少村民就坐不住了。
“最初我们也有去其他地方选址的意向,但是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长期稳定性、技术性、环境可接受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原来填埋场二期的用地比较符合标准。”梅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势在必行。如何让群众的认识从“邻避”转化为“邻利”,成为摆在政府案桌上的一个难题。
为进一步消除群众的排斥心理,让村民感受到项目发展带来的效益,梅江区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干部进村入户,根据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并组织村民到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
要解决“邻避”问题,还要建设“邻利”设施。梅江区采用推进民生实事方式,帮助项目所在地修缮水利、修公路、通自来水管、建广场和公园等,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设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按实际焚烧处置的生活垃圾量附加价格1元/吨,作为双黄村、申渡村的生态、公益事业发展资金。
事实证明,只有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尊重公众知情权,建立政企立信、村企互动的合作共赢关系,才共同破解“邻避效应”难题。
与此同时,“邻避”到“邻利”的转化过程,也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不断进步、建设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焚烧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实现更好的反哺环境效益,也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在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厂门口,竖立着一块电子显示屏,24小时在线显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一氧化碳等实时数据,接受公众监督。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烟气排放监测数据与环保部门实时联网,数据一旦超标,监管部门也会立即监测到。”
然而,想真正改变垃圾焚烧厂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生活垃圾,是如何焚烧的?焚烧物怎么处理?如何变废为宝?出于传播“知识”的目的,该项目在建厂初期就设计了游客观摩的基础设施。
在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主楼,专门设置了一个1000㎡多功能展示厅,将工厂风貌、垃圾焚烧知识、工厂生产过程、工人工作场景展示给游客,不仅使游客增加了对垃圾处理的了解,也让游客获得了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的知识,使工厂成为一座独特的环保教育基地。项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环保教育基地不仅面向市民日常开放,还将被打造成为梅州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