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可燃冰能成为再生资源(可燃冰为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燃冰能成为再生资源(可燃冰为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能源一直是人类存活于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东西,而相较于水、空气、粮食这类可再生资源,作为工业化中不可缺少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更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却是既限量,又用量巨大。
人类的能源开发已经经历了从钻木取火的柴草时期,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炭时期,再到十九世纪末内燃机广泛使用的石油时期。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工业和科技发展加快了能源开采和使用的速度,此时对于能源的使用已经不能局限于煤炭、电气和石油了。
面对如此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以及开采石油带来的环境污染,人们将视野放在了开发其他可替代的新能源上。因此,如今我们也在不断向新能源时期过渡。
可燃冰的发现
石油的使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工业时代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人们对石油的依存度高达70%。
然而就目前全球石油储量和全球消耗量来看,石油远不能满足全球的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如此人类便只能开始致力于开采能够替代石油的资源了,其中天然气就作为石油理想的可替代能源,得到利用与开发。
而与天然气有着同样成分(甲烷)的可燃冰更是不可忽视。1934年,美国首次在被堵塞的输气管道中发现可燃冰,但当时只是被作为灾害来防治。到了1968年,苏联在自然界中发现可燃冰,同年美国也在海洋中钻获了水合物,此后可燃冰才被当做一种资源来对待。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物的结晶物质,一般分布于深海和冻土中。
在全球范围内,可燃冰的储量巨大,其分布面积达到400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海洋面积的四分之一,总量超过2.84×1021m3,是普通天然气能源储存量的1000倍。而其在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是国际公认的石油等的替代能源。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CH4)占绝大部分,而可燃冰则是水和甲烷的混合物(CH4·8H2O)。在可燃冰中的甲烷纯度更高,根据它们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演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就可以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
目前我们正在将天然气作为石油的理想替代能源,也正因如此,将能量更大的可燃冰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也成为了一种可能。
可燃冰能否替代石油呢?
即便是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可燃冰储量为已知石油储量的几百倍,但究竟这些可燃冰能不能替代石油呢?要知道石油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局限于汽油、柴油、润滑油等,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中也会大量使用到石油。
就比如我们穿的衣服,其中涤纶、腈纶、锦纶等面料都是由石油生产的合成纤维。石油能够有那么多的用处得益于其丰富的成分,其中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而烷烃中最重要的便是甲烷,也就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
事实上,甲烷是最小的分子结构,而在工业中所用到的航空油、柴油等都是大分子烃类,想要将小分子的烃类合成大分子烃类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可燃冰的用途也可能就局限在了家用天然气和汽油等领域中。不过即便可燃冰的用途被限制了,其价值也是极大的。
目前石油主要是用作燃油和汽油的,其中用作汽油的占比便达到了60%,因此如若将可燃冰代替掉原本石油用作汽油的部分,便可以大大的减少石油的使用。
要知道我国目前对石油的依存度是极高的,尤其是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一直在逐年增长。等到我国能够对可燃冰进行商业化开采后,我国对石油的需要便会减少60%之多,那么即便是我国石油的开采量不高,也不必再过多的依赖那些产油国了。
可燃冰具备与传统能源相比还有十分可观的优势。首先作为天然汽水合物,可燃冰的结构单纯,其甲烷的纯度可以高达99.9%,几乎不含其他杂质,比常规的天然气的纯净度还要高约百分之十,因此可燃冰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比煤炭和石油到多出数十倍。
其次可燃冰还是一种极为环保的能源。可燃冰中只包含水和甲烷,在其燃烧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像燃烧煤炭时产生的粉尘污染和使用石油时产生的毒气污染,并且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极少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的可燃冰储量是煤炭和石油等资源总量的两倍之多,而作为一种环保能源,在绿色发展的态势下,可燃冰对全球的技术和工业发展都有着十分良好的前景。因此在未来技术的发展下,可燃冰的使用是可以减少我们对石油的使用和开采的,这也将进一步的改善由于石油开采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了。
可燃冰存储量世界第一,为何还大量进口石油?
目前我国的可燃冰存储量世界第一,这些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3、3.38x1012m3、12.5x1012m3和2.8x1012m3。
根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的报告显示,初步预测,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但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是相当困难的,其成本也极高,还无法达到商用的可能。因此即便我国的可燃冰储存量巨大,也仍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
可燃冰的开采主要是需要对深海或冻土区域进行加热和减压。目前我们能用到的开采方法有五种: ①直接对天然气水合物层进行加热,使水与天然气被分解出来。②降低压力,促使天然气与水的分解。③向天然气水合物层中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化学试剂,促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④在天然气水合物中注入二氧化碳,使其与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水被分解出来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以此让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分解反应持续下去,减少甲烷释放量。⑤采集混有气、液、固体水合物的混合泥浆,将其导入大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在可燃冰的开采上都有着莫大的困难。例如,如果采用热激发开采法,却无法改善热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也只能进行局部加热。采用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如若在开采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气压与温度条件,就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可能的便是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可燃冰中的甲烷作为强温室气体,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在开采途中若不慎将其中的甲烷泄露则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但也有科学家提到,可燃冰分解所释放的甲烷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极小的。
另外,甲烷排放到海洋中还会影响海洋生态,甲烷进入海水会发生较快的氧化作用,从而影响海洋的化学性质。而其在发生氧化作用时会消耗海洋中大量的氧气,导致海洋生物缺氧,并影响海洋生物的发育。
在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还可能会破坏海洋的力学平衡,导致地壳和大陆架斜坡不稳定,从而进一步引发海底塌方、海啸等地质灾害。因此可燃冰的开发仍旧面临着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压力,不论是我国还是全球对于可燃冰的开发基本上还在起步阶段。
与石油的开采相比,目前可燃冰的开采还存在成本高且开采量无法达到商用的问题。相比于石油开采的成本与技术,中国对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还在研究和发展阶段。2017年,中国使用“蓝鲸一号”钻井平台,首次在南海北部狐海海域进行了可燃冰试采,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2020年第二轮海域也获得试采成功,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产气规模。
目前可燃冰产业化的进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我国的第二轮试采已经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有了重大的跨越,即便如此,也只能说明,我们对可燃冰的开采有了“技术上的可能”,而距离商业开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论是开采的总量还是开采的成本,都是我们将可燃冰进行商业化开采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资料显示,目前可燃冰开采成本高达平均每立方米200美元,按照每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来换算,其成本也在每立方米1.2美元左右,而目前天然气的开采成本大约集中在每平方米0.7-1.1美元,与天然气成熟的开采技术相比,可燃冰的开采成本是极高的。
尤其是如今我们对可燃冰的开采还在试采阶段,既没有大规模开采的技术保证,也没有储备和运输的能力。而我国的油田与中东国家的油田相比,在质量和产量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自2018年以来,我国便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几乎在70%以上。
即便在目前已探明的油田中显示,我国的石油储量足够使用,但由于开采的难度和开采的成本太高,且这些原油的质量也并不如进口原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石油仍旧以进口为主。因此在尚不具备可燃冰商业化开采的标准时,我国仍然要依靠进口石油来保证中国工业的发展。
当然,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的试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可燃冰开采能如专家预测一般在2030年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