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分析)

2022-11-27 09:17:47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分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不可再生

最近很多人关心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分析)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特征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1.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相统一,包括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稳定和谐。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体系发展的核心、科技持续进步与发展是动力源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依托、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

(1)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型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单一,当资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时,没有其它支柱产业保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包括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新型替代产业的培育两个方面。延伸产业链条依赖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模式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了生产中的不必要资源消耗,这样也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替代产业的培育主要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和其它工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外,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经济增长(比如相应的制度、政策)要素的培育。针对资源型经济特殊需求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等要素是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2)资源型经济科技持续进步与发展。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泉。无论是产业转型中产业链条的延续、替代产业的培育,还是社会综合进步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都直接依赖与科技技术的进步所支撑。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建立生产集约、生态优美、社会和谐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源型经济科技持续进步与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包括:科技引进、消化机制,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3)资源型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型经济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危机当中。只有有效地采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可持续的资源型经济生态环境发展内容有:对自然资源的高效率、持续利用;清洁生产、排放物回收持续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4)资源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型经济社会的、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以人为本,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实现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可持续服务,两者本质是一样的。资源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了四个方面:地区人口增长可持续;地区居民生活区正常增长可持续;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机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我国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时,曾提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两大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并运用于东北一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察国外一些资源型经济和我国部分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本文认为为了实现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综合运用金融支持、财政支持等多种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三大机制”的运行。

(1)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我们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即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这两类资源的耗竭性有差别,人类在对其使用的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从进入工业社会到上世纪 50 年代的时间跨度内,人们都认为资源应当是没有价值的,长期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资源,没有考虑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性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到自然资源无价值的观点。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同时也被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推动者之一的,他有关自然资源无价值的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人类工业生产和学术界的认识。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Harold Hotelling提出了矿产资资源耗竭理论。该理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不可再生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格包括生产边际成本和资源使用机会成本两个方面。生产边际成本是生产中付出的劳务、资本等直接成本;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耗竭性相关,是指资源使用于某一用途而不能在未来使用的成本,直接表现为资源补偿费。但是矿产资源耗竭理论起初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出现资源型经济资源枯竭的症状后,才重新审视了资源价值的问题, 建立了有效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我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左右出现资源枯竭问题,也开始对资源开采征收一定的费用(如资源税、资源补偿费),但由于征收标准厘定不科学,整体补偿水平过低,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作用。所谓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通过市场运行中的经济价值规律,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地法律、行政、金融等措施,在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的各阶段收取有差别的资源开发补偿金,以此促使资源开采主体集约、高效地开采和利用资源,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通过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作用的发挥可以使资源开采过程中的三方面成本等得到补偿:资源耗竭成本、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竭后的建设成本。

(2)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依据上文对资源型经济界定的内涵,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特征表现为:该地 区主导产业是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当这种开采和初加工资源逐渐枯竭后,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出现不可避免的衰退,地区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出现大幅下降。资源型经济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指政府科学制定、实施一系列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逐渐延伸相关产业链条,提高其经济效益。但 Humphrey认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应用延长产业链的办法,能够在短期内实行产产品工艺和产品的升级,但在产业定型后,升级会变的困难,容易陷入“低端锁 定”的局面。总体而言,资源型经济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型产业链条延伸与产业退出、重组的资金筹集安排。

应当根据不同资源型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差异、资金筹集能力差异、资金支持需求差异,建立有所差别的资金筹集机制。另外,为了有效的建立资源型经济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应当相应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资源被高效、集约、循环利用,以及减少排放物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线性经济(从资源到产品最后污染排放)模式,两者间有着本质差别,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封闭环形经济(从资源到产品最后再生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以有效的延伸产业链条。二是资源型产业退出、重组中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安排。具体包括:指导、培训下岗人员,帮助其再就业;通过金融政策等支持各类企业聘用下岗人员;建立健全资源型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3)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其关键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培育不依赖于资源开采和加工的其它产业,丰富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种类。培育替代产业是实施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资源型经济主要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保证产业的长期发展;二是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三是改善地区就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四是维护地区发展转型期间的社会稳定;五是降低资源型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提高资源型经济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和资源保护的成效。

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替代产业扶持机制是指政府通过金融政策、相应的产业政策、配套的财税政策等,培育和扶持其它的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构筑地区经济增长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体系,是资源型经济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在支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机制”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是最主要的动力机制。培育资源型经济的替代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地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产业方向寻找突破口:一是发展和扶持第一产业。其实质是将现代农业作为新的地区产业支柱,支撑经济增长。例如山西省正在探索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的特色资源,培育相关农业替代产业;二是培育、发展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以外的第二产业。其实质是将制造业、建材业、石化业等其它第二产业作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其它第二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在提升产业结构的同时,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另外,资源型产业工人向其它第二产业转岗难度相对较小,也可以缩短产业转型、调整期。但这样的替代产业培育路径要求有充分的金融支持,以支持新产业的发展;三是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其实质是培育、发展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等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取较高的附加值。例如,可以根据地区矿业资源特点,开发地质公园旅游项目等。培育、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资源型经济的替代产业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吸纳地方劳动力就业、产业调整见效快、产业发展对技术要求较低。另外,在建立资源型经济替代产业扶持机制时,可以配合实施绿色消费政策以促进集约、环保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