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百科今天分享美国危废处理行业发展史分析及于中国危废行业的借鉴,大家是否对美国危废处理行业发展史分析及于中国危废行业的借鉴感兴趣呢。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危废处理行业起步较早。E20研究院固废行业研究中心潘功博士通过对美国危废发展史的研究,曾总结出美国危废处理行业“蓝海-红海-沙漠之花”的发展历程。而美国危废处理行业的发展经验,以及美国危废行业代表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对我国危废处理行业都有所启发,也给正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危废企业发展及战略布局带来思考。
美国危废处理行业起步较早,经历了从蓝海到红海到沙漠之花的发展变革过程,行业中龙头企业也随之更迭交替。而目前我国危废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起步阶段,行业集中度不高、规范性不强、规模化不够。近期,环保政策进一步趋严,带来了危废处理行业快速发展热潮,而危废处理价格较高带来的较高收益,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危废行业并购潮愈演愈烈,不可避免带来行业内企业的淘汰整合。能否在大浪淘沙的危废行业中存活下来并在新一轮的跑马圈地中脱颖而出,还需看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布局。
美国危废三十年发展史:蓝海-红海-沙漠之花
E20研究院早在2017年通过对美国危废处理产业三十年发展史的研究总结出美国危废行业“蓝海-红海-沙漠之花”的发展历程(相关阅读:)。
第一阶段 蓝海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初)行业起步并高速发展的十年大繁荣
外部因素:由于固废和危废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美国政府于1976年通过《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CRA)奠定了美国固体废物处理的基础,并首次对危险废物管理作了详细规定,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固废及危废生命全周期管理体系。1980年起,RACA正式生效,同期多个法案的颁布和危废名录的划定,直接推动了危废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因素:化工工业是美国危废产生的主要行业,在十年大繁荣时期,危废行业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化工工业同处于上升期,危废产量及处理量均逐年增加。出于安全、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大型化工企业对危废的自行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置在这一阶段占据主导地位。同一时期,有技术优势的大型危废处理企业也逐渐发现了市场先机,虽然这一阶段第三方危废处置公司所占据的市场规模较小,但已逐渐崛起。
第二阶段 红海阶段(1990年代-2002年) 行业高速扩张后的调整期
外部因素:一方面美国政府政策转向,确立了以预防污染取代末端治理的污染控制政策,大力推进危废源头减量化。美国政府于1988 年颁布了《废物减少评价手册》,并于1990年通过《污染预防法》,这是首次以立法的方式肯定了以前端减少或预防污染产生取代长期采用的末端污染治理为主导的污染控制政策。同时,EPA及各州环保部门相继出台了针对多个危废焚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置设施的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危废名录、危废排放标准、关停标准等。部分无害化处置设施因难以达到行业标准而被迫关停。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发展需求,美国的化工产业开发和推行了许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使得危废产生量得到一定控制。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对于环境标准要求的增高,生产成本逐渐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一流的基础建设以及充足的廉价劳动力等优势,美国逐步将产生危废较多的高端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相关制造业所产生的危废数量进一步减少。
内部因素:在此期间,危废无害化处置行业逐渐呈现饱和状态,整体产能过剩并引发价格战,导致无害化处置企业的整体利润下降,甚至部分企业亏损经营。在价格战期间,美国危废焚烧价格从700美元/吨左右下降至529美元/吨甚至更低,逼死众多小型危废无害化处置设施。行业间不断并购、整合、集中,危废无害化处置设施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取而代之出现的是更大型的危废无害化处置设施,部分传统巨头企业经历了急转直下的萧条,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反而通过合理并购,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E20研究院潘功认为,这段时期美国的危废行业并非实质性的萧条,被称为整合调整期更为确切。
第三阶段 沙漠之花(2002年至今)行业成熟的新黄金时期
外部因素:在新黄金时期,美国的危废产量与美国的工业结构调整和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有着较强的关联度,危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产废企业数量在2013年起有上升趋势。相关法律法规也趋于成熟。
内部因素:在此期间,专业化危废无害化处置公司的市场占比逐渐增大,行业进一步集中,大中型危废无害化处置设施增多,形成寡头格局。行业巨头以综合型全链条处理模式为主,具备全套咨询、清理、收运、处置能力,并承担环境修复、突发危机处理等社会责任。在经历了红海之后,行业再次整合,产生的行业翘楚即称之为沙漠之花。
在行业成熟的新黄金时期,整体的产能规划更为合理,危废无害化处置产能溢出量稳步减少,危废无害化处置量和处理机构数量都在稳步减少,同时行业的集中度也进一步增长。
美国危废行业发展引起的行业格局调整
美国危废行业的整合发展也带来了龙头公司的交叠更替,以ChemicalWaste Management(以下简称CWM)、Clean Harbors(以下简称CLH)和Safety-Kleen三家企业为例。
CMW于1975年进入危废市场,1976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大举购买全美的危废无害化处置设施,成为全美危废行业的超级公司。但是1990年代以后,危废行业整体萧条、监管变严,导致CWM大量设备关停。此外,90年代环保人权活动的兴起也使得CWM公司受到大量冲击。除了危废行业萧条、环保人权活动等外部因素,CWM的衰落也有其自身的原因。CWM公司在危废行业迅速跌落时期,仍然相信危废无害化处置将稳定增长,一味加大投资,导致了更多的损失,一代巨头就此陨落。
CLH成立于1980年,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危废处理公司。公司业务横跨环境、能源、一般制造业、化工、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等众多领域。自成立后三十年以来,公司通过不断的并购,“横向”上增加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的数量和覆盖区域,并扩大服务范围;“纵向”上在原有危废无害化处置技术的基础上,增添以资源化利用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服务领域,涵盖多个行业和业务类型,如溶剂回收、石油和天然气钻井领域服务、环境服务等。CLH在行业龙头CWM受冲击的情况下,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理的并购成为新的巨头,开启了公司新一轮的成长。进入21世纪后,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危废无害化处置不能为企业带来前进的动力,公司通过收购北美领先的废油回收和再精炼、零件清洁及环境解决方案公司Safety-Kleen,成为北美最大的二手油回收商和精炼加工商。通过这次并购,CLH一举成为美国最大的第三方危废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公司,奠定了美国危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
Safety-Kleen早期是一个溶剂、废油回收企业,198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溶剂回收公司。1976年EPA推出危废法案后,因处置的溶剂被列入危废名录,Safety-Kleen正式进入危废业。1985-1987年Safety-Kleen通过三次战略并购,拓宽了公司业务分布、扩展了废液处置类型、掌握了回转炉焚烧等新技术,具备了无害化处置大量危废的能力。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外忧”??危废行业整体萧条和“内患”??高达270万美元的EPA罚单带来的双重打击使Safety-Kleen开始走下坡路。
注:Safety-Kleen于2006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广州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广州世洁环保服务有限公司,面向广泛的工业、制造业、服务业提供零部件清洗和危废管理服务,是中国境内最早提供废油、废溶剂合法专业回收以及环保处置再生的公司。2014年,广州首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进入废矿物油再生领域,第一步便瞄准了Safety-Kleen在中国的危废管理服务业务,将广州世洁纳入旗下,并逐步整合、建立起全产业链业务体系。近年来,首联环境发展迅速,正在寻求深化与Safety-Kleen的合作,双方就共同开发中国大陆零部件清洗业务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
在这次行业洗牌中,传统巨头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由于体量较大较难通过适时的调整及时止损,而受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反而通过合理并购成为新巨头,如CLH。一方面,CLH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十分清晰,并购时机得当,几个重要并购均处在融资成本相对合理的时期,资产负债率虽然在并购发生时有所提升,但后续的管控使得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相对平稳水平。另一方面,公司在危废行业变革之际体量相对较小,受波及程度也较小。